
曲屈貌。 南朝 梁 蕭統 《七契》:“千裡之駒,出自 餘吾 ……異态蹥踡,奇姿猗倚。”
蹥蜷(lián quá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疊韻聯綿詞,主要用于形容身體蜷曲、彎曲不伸展的狀态,常帶有因寒冷、恐懼或不適而收縮肢體的意味。以下從釋義、構成、音韻及典籍用例角度詳細解析:
單字本義
本義指行走艱難或足部屈曲。《康熙字典·酉集中·足部》引《集韻》釋義:“蹥,足屈也。”強調足部彎曲無法直行的狀态。
本義指蟲形卷曲。《說文解字·蟲部》:“蜷,蟲屈也。”後引申為人體或動物肢體蜷縮。
合詞釋義
“蹥蜷”為同義複合詞,二字均含“屈曲”義,疊加後強化肢體蜷縮、無法舒展的意象。如《漢語大詞典》釋為:“蜷曲不伸貌。”多用于描述人因寒冷、病痛或恐懼而縮起身體的狀态。
“蹥”屬來母先韻(拟音:len),“蜷”屬群母仙韻(拟音:ɡʷiᴇn),二字疊韻(韻部相近),符合聯綿詞音韻相諧的特點。
亦作“聯蜷”(如《楚辭·遠遊》)“騎聯蜷以驕骜”,或“連蜷”,表蜷曲盤繞之态,與“蹥蜷”義通。
“蹥蜷而谛,通夕不寐。”
高誘注:“蹥蜷,蜷局也。”描述因精神緊張而身體蜷曲、徹夜難眠之狀。
俞樾《茶香室叢鈔》載:“冬日寒甚,體蹥蜷如猬。”以刺猬蜷縮喻人畏寒姿态。
現代漢語中多見于文學性描寫,如:“他凍得蹥蜷在牆角,瑟瑟發抖。”
參考資料
“蹥蜷”是一個漢語詞彙,現從以下方面進行解釋:
拼音與注音
拼音為lián quán,注音符號寫作ㄌㄧㄢˊ ㄑㄩㄢˊ。
詞義解析
意為“曲屈貌”,即形容物體彎曲、蜷縮的狀态。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對形态的描繪,例如描述馬匹姿态或蜷曲的物體。
出處與例句
該詞出自南朝梁代蕭統的《七契》,原文為:“千裡之駒,出自餘吾……異态蹥踡,奇姿猗倚。”此處以“蹥蜷”形容駿馬姿态的屈曲與獨特。
結構與用法
兩字均為左右結構,屬于疊韻聯綿詞,通常作為形容詞使用,現代漢語中已較為罕見。
注: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詞典類網頁,但因文獻權威性較低,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進一步驗證。
白管拜家慶班門弄斧罷朽崩決編甿閟閟逋怠草木蕭疏趁筆春聯洞監斷漏縫人幹耗氿泉好辯候教黃蒼蒼皇雄氏缣彩儉戚鲛淚接待站捷給進鼓就決匡過攔擋鸾鹄洛口倉旅恨賣劍買琴渺綿鳴吼内班牛蹄中魚平地風波竊乞青臯青鸾七手八腳詓詓商屯勝過時禁十字格説谏説三分湯腳聽朔五涼五雀無瑕可擊鮮卑祥齋小丑小宰歇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