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晉 和 南朝 宋 時北方十六國中的 前涼 、 後涼 、 西涼 、 北涼 、 南涼 。其地均在 甘肅 境内,後借指 甘肅 一帶。 唐 張九齡 《益州長史叔置酒宴别序》:“前拜小司馬,兼擁旄於 五涼 。” 唐 岑參 《題金城臨河驿樓》詩:“左戍依重險,高樓見 五涼 。”
“五涼”是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317—439年)在涼州及周邊地區相繼建立的五個割據政權的統稱,包括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和西涼。這一名稱源于其政權核心區域均以“涼”為地理标志,且存在時間相近,故被史家合稱為“五涼”。
前涼(317—376年)
由張寔建立,定都姑臧(今甘肅武威),是五涼中存續時間最長的政權。其疆域涵蓋今甘肅、新疆東部及青海部分地區,以推行儒學、發展農業著稱。《晉書》記載其“保境安民,興學重農”,成為中原文化在西北的保存地。
後涼(386—403年)
氐族呂光所建,都城同為姑臧。呂光原為前秦将領,趁淝水之戰後中原混亂之際割據自立。後因内亂頻發,僅存續18年,《資治通鑒》評其“強盛一時,終因暴政短祚”。
南涼(397—414年)
鮮卑秃發烏孤創立,初都樂都(今青海樂都),後遷至西平(今青海西甯)。以遊牧經濟為主,曾聯合北涼對抗後秦,最終亡于西秦。據《十六國春秋》載,其政權“兵強馬壯,然治國乏術”。
北涼(397—439年)
匈奴支系沮渠蒙遜建立,定都張掖(今甘肅張掖),後遷姑臧。推行佛儒并重政策,現存天梯山石窟為其佛教藝術代表。北魏太武帝攻滅北涼後,将其貴族遷至平城,促進民族融合。
西涼(400—421年)
漢族李暠在敦煌建立的政權,主張“興複華夏”,吸引中原士族西遷。李暠本人善詩文,所著《述志賦》收錄于《文選》,後因北涼進攻遷都酒泉,最終亡于北涼。
五涼政權雖短暫,但對中國曆史産生深遠影響:其一,成為佛教東傳、絲綢之路貿易的關鍵中轉站;其二,促進漢族與匈奴、鮮卑等民族的文化交融;其三,保存并發展儒學典籍,為北魏統一後的文化複興奠定基礎。敦煌藏經洞文獻及武威出土的《儀禮》漢簡均為其文化遺産佐證。
“五涼”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公元304-439年)在西北地區建立的五個割據政權的統稱,具體包括:前涼、後涼、北涼、南涼、西涼。這一名稱源于其政權均以“涼”為國號,且地理範圍集中于今甘肅省河西走廊及青海河湟地區。以下是詳細解釋:
曆史定義
五涼指晉朝至南北朝初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中建立的五個“涼國”。其統治者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如鮮卑、匈奴等),政權更疊頻繁,但均以河西走廊為中心,對中原與西域文化交流起到橋梁作用。
地理範圍
五涼政權主要控制今甘肅省大部及青海省東北部,後世常以“五涼”代指甘肅一帶。
政權 | 存續時間 | 建立者 | 都城 | 民族 | 特點 |
---|---|---|---|---|---|
前涼 | 301年-376年 | 張軌 | 姑臧(今武威) | 漢族 | 延續最久,推崇儒學 |
後涼 | 386年-403年 | 呂光 | 姑臧 | 氐族 | 短暫統一河西,後内亂分裂 |
南涼 | 397年-414年 | 秃發烏孤 | 樂都(今青海) | 鮮卑 | 以遊牧為主,軍事強大 |
北涼 | 397年-439年 | 沮渠蒙遜 | 張掖 | 匈奴 | 佛教興盛,開鑿天梯山石窟 |
西涼 | 400年-421年 | 李暠 | 敦煌、酒泉 | 漢族 | 文化繁榮,李唐皇室先祖 |
曆史意義
五涼時期是佛教東傳、中西貿易(如絲綢之路)的重要階段,河西走廊成為文化融合的中心。
詩詞中的“五涼”
唐代詩人常以“五涼”指代西北邊塞,例如: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脈絡,可參考《五涼文化史》或訪問甘肅武威的“五涼文化博物館”。
百男白蕲保赤筆興補代長勺朝朔楚腰衛鬓斷制多怎府尹高等高山琯朗橫躺豎卧橫征暴斂換佃卉物家聲機局近門勁武籍牌九隆極重鞫考磕槎來嘻雷澤離次苓落陵舃淩眼龍鉢輪輝馬勃莽奪摩睺羅貧匮劈噗親仁人心惟危三有森整膻食聖顔深挖身外之物手軟松蒿算器枱子傥或挑牙透撞兒橐爚鄉故小心孝子遐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