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涼的意思、五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涼的解釋

指 晉 和 南朝 宋 時北方十六國中的 前涼 、 後涼 、 西涼 、 北涼 、 南涼 。其地均在 甘肅 境内,後借指 甘肅 一帶。 唐 張九齡 《益州長史叔置酒宴别序》:“前拜小司馬,兼擁旄於 五涼 。” 唐 岑參 《題金城臨河驿樓》詩:“左戍依重險,高樓見 五涼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五涼”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公元304-439年)在西北地區建立的五個割據政權的統稱,具體包括:前涼、後涼、北涼、南涼、西涼。這一名稱源于其政權均以“涼”為國號,且地理範圍集中于今甘肅省河西走廊及青海河湟地區。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曆史定義
    五涼指晉朝至南北朝初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中建立的五個“涼國”。其統治者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如鮮卑、匈奴等),政權更疊頻繁,但均以河西走廊為中心,對中原與西域文化交流起到橋梁作用。

  2. 地理範圍
    五涼政權主要控制今甘肅省大部及青海省東北部,後世常以“五涼”代指甘肅一帶。


二、五涼政權簡介

政權 存續時間 建立者 都城 民族 特點
前涼 301年-376年 張軌 姑臧(今武威) 漢族 延續最久,推崇儒學
後涼 386年-403年 呂光 姑臧 氐族 短暫統一河西,後内亂分裂
南涼 397年-414年 秃發烏孤 樂都(今青海) 鮮卑 以遊牧為主,軍事強大
北涼 397年-439年 沮渠蒙遜 張掖 匈奴 佛教興盛,開鑿天梯山石窟
西涼 400年-421年 李暠 敦煌、酒泉 漢族 文化繁榮,李唐皇室先祖

三、文化影響與文學引用

  1. 曆史意義
    五涼時期是佛教東傳、中西貿易(如絲綢之路)的重要階段,河西走廊成為文化融合的中心。

  2. 詩詞中的“五涼”
    唐代詩人常以“五涼”指代西北邊塞,例如:

    • 張九齡:“前拜小司馬,兼擁旄於五涼。”
    • 岑參:“左戍依重險,高樓見五涼。”

四、常見誤解辨析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脈絡,可參考《五涼文化史》或訪問甘肅武威的“五涼文化博物館”。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涼

五涼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五個寒冷的地方或地區。五涼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日字旁(部首:日)和七畫。

來源

五涼最初來自《宋史·沈括傳》:“劉克複北赴五涼。” 這裡的五涼指的是五個北方寒冷的地區。

繁體

五涼的繁體字為「五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五涼的古代寫法為「五涼」。它的部首「日」寫得更為象形,而且在形狀和布局上與現代漢字有所差别。

例句

1. 手腳冰涼,感覺像是置身于五涼之地。

2. 這個城市的氣候與五涼相似,冬天非常寒冷。

組詞

五涼沒有常見的相關組詞。

近義詞

五冷、五寒

反義詞

五熱、五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