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怠的意思、逋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怠的解釋

猶逋慢。《孟子·盡心上》“善政民畏之” 漢 趙岐 注:“畏之不逋怠,故賦役舉而財聚於一家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逋怠”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逃避責任、拖延懈怠的行為或狀态。從構詞法分析,“逋”在《說文解字》中解作“亡也”,本義為逃亡、躲避,引申為拖欠、拖延,如《漢書·昭帝紀》中“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怠”則指松懈、懶散,《爾雅·釋言》注“怠,懈也”,如《尚書·大禹谟》中“無怠無荒”。二字合用時,構成對責任逃避與行為怠惰的雙重否定。

在司法文書中,“逋怠”常見于古代公文,特指官吏履職時的渎職行為。據《唐律疏議》記載,凡官吏“逋怠公事者,笞四十”,此處強調對公職義務的消極态度。宋代《名公書判清明集》中更有“逋怠稅賦,當以刑懲”的判例,突顯其法律語境下的貶義色彩。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鮮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法制文獻時仍具學術價值。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357頁)及《辭海》(第七版)均有收錄,建議研究者結合具體曆史語境進行釋義辨析。

網絡擴展解釋

“逋怠”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文獻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趙岐對《孟子·盡心上》的注解:“畏之不逋怠,故賦役舉而財聚于一家也。”
此句意為:民衆因敬畏(善政)而不敢逃避賦役,因此國家能順利征收賦稅、聚集財富。

使用建議

因“逋怠”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建議在文言文閱讀或特定曆史語境中理解其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堕碑牓被滿扁諸碧鷄博具成俗出氣筒大别山打脊道引點定鼎立低亞風吹日曬風油精甘州破鈎町官界瞽蔔歸祭荒絕堅苦卓絶交情幾何圖形禁仗疾人闊達爁炎流镝留眎落泊露網馬浡牛溲貓蹲冥彊盤阿平秩千和奇功輕言輕語秦氏奇篇杞梓贍逸伸覆石君寶試暑雙凫水性楊花私奴天算吞嚼萬載千秋五大五溝嗚嗚聲瞎巴饷食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