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渺綿 ”。 1.悠遠;不盡貌。 唐 李白 《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洞庭 瀟湘 意渺緜,三江七澤情洄沿。” 唐 羅隱 《廣陵秋日酬進士臧濆見寄》詩:“驛西斜日滿窗前,獨憑秋欄思渺綿。”
(2).水流不斷貌。 宋 蘇轼 《陳州與文郎逸民飲别》詩:“春風料峭羊角轉,河水渺綿瓜蔓流。”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前集·胎息》:“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此固不刊之語,更無可議。但以氣若不閉,任其出入,則渺綿滉漭,無卓然近効。”
“渺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悠遠不盡貌
形容空間或時間的深遠、延綿不絕,常用于描繪意境或情感的悠長。
水流不斷貌
描述水流連綿、蜿蜒流淌的狀态。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句背景,可參考《全唐詩》《蘇轼詩集》等文獻。
渺綿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某種事物輕柔婉約、柔軟細膩的樣子。它可以用來描述水、雲、霧、音樂、織物等等。
渺的部首是水,共有11畫;綿的部首是纟,共有11畫。
渺綿是兩個漢字的組合,源自于古代的半聲詞語,形意兼備。在繁體字中,渺的形狀類似簡體字,綿的形狀稍有不同。
在古時候,渺綿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一些不同。渺的古字形為“㳄”,綿的古字形為“綿”。
1. 雨過天晴後,天空中出現了一朵渺綿的彩虹。
2. 音樂中渺綿的旋律讓人心生安甯。
3. 熱氣騰騰的粥一口一口喝下去,感覺渺綿入心。
渺渺茫茫、渺無音信、綿長不斷、綿綿不絕
柔美、婉約、細膩、柔軟
粗糙、堅硬、粗暴、刺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