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儉戚的意思、儉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儉戚的解釋

儉約而悲傷。語本《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紅樓夢》第六6*四回:“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讀書人,説是喪禮與其奢易莫若儉戚的。”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儉戚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儉戚”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字“儉”和“戚”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主要用于描述一種特定的情感狀态或行為規範,尤其在古代禮儀場合中常見。

  1. “儉”的含義:

    • 本義: 行為約束、自我節制。《說文解字》:“儉,約也。”段玉裁注:“約者,纏束也。儉者,不敢放侈之意。” 核心在于收斂、約束、不放縱。
    • 引申義:
      • 節儉,節省: 這是最常用的引申義,指在物質使用上不浪費,如“儉省”、“勤儉”。
      • 謙遜,恭敬: 在行為态度上保持謙卑、收斂,不放肆。如《禮記·樂記》:“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
      • (特指在喪禮中) 行為舉止有所收斂、克制,以符合哀傷的氛圍和禮儀要求。這是理解“儉戚”中“儉”的關鍵。
  2. “戚”的含義:

    • 本義: 一種斧類兵器。《說文解字》:“戚,戉也。”段玉裁注:“戚小于戉。”
    • 引申義:
      • 親近,親屬: 因“戚”作為兵器常用于護衛親近之人,故引申指親屬,如“親戚”。
      • 憂愁,悲傷: 這是“儉戚”中“戚”的核心含義。内心感到痛苦、哀傷。如《論語·八佾》:“喪,與其易也,甯戚。” (喪事,與其儀式上過分鋪張,不如内心真正哀傷)。《莊子·大宗師》:“哭泣無涕,中心不戚。”
  3. “儉戚”的合成含義: 将“儉”和“戚”的含義結合起來,“儉戚”特指:

    • 在遭遇喪事或其他哀傷場合時,内心充滿悲痛(戚),并在外在行為舉止上表現出與之相應的收斂、克制、肅穆(儉)。
    • 它描述的是一種内外一緻的情感狀态:内心哀傷,外在行為也因這種哀傷而變得莊重、收斂、不放縱,符合禮儀規範。強調的是哀傷之情在行為上的自然流露和恰當表達(節制)。
  4. 典籍中的例證與權威解釋:

    • 《禮記·檀弓上》: “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 這段話雖未直接用“儉戚”,但體現了儒家喪禮的核心精神:内在的真摯哀傷(戚)比外在繁複的禮儀形式更重要。而“儉”的行為正是這種内在哀傷(戚)的外在體現。
    • 《漢語大詞典》(權威辭書): 對“儉戚”的解釋通常直接指向“儉約而悲傷”,強調在喪事中的情感與行為表現。來源: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86-1993.
    • 古代禮儀文獻: 在《儀禮》、《禮記》等記載古代禮儀的典籍中,雖然沒有直接定義“儉戚”這個詞條,但其中關于喪禮中主人、賓客應保持“哀至則哭”、“哭不偯”(哭要發自内心,但不過分放縱)、“居喪有禮”(行為有節制)等規定,正是“儉戚”精神的具體體現。來源: [清] 阮元 校刻. 十三經注疏 (含《儀禮注疏》、《禮記正義》). 北京: 中華書局, 1980. (這是研究古代禮儀最權威的文獻基礎)

“儉戚”一詞,源自古代禮儀文化,尤其與喪禮密切相關。其核心含義是指在遭遇喪事或處于哀傷情境時,内心懷有深切的悲痛(戚),并在外在行為上自覺地表現出收斂、克制、肅穆、合乎禮儀的莊重态度(儉)。它強調的是内在哀傷情感與外在節制行為的統一,是儒家禮制中表達哀思的一種特定且被推崇的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

“儉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古典文獻和文學引用進行解析:

基本釋義

詞義解析

  1. “儉”:意為節儉、樸素,反對浪費。
  2. “戚”:指内心的悲痛、哀傷,強調情感的真實性。

應用與引用

文化内涵

這一概念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對内在情感重于外在形式的價值觀,尤其在喪禮中,主張以簡樸的方式表達深切哀思,而非追求繁複的儀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近義詞或具體語境用法,可參考詞典類工具(如、5的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暗暧拜帖匣巴俚馛馛不毈扯裡狲澄正齒垢處常怛怛黨伴大學生電賀滌穢蕩瑕東瓜穣青花覩着知微糞除逢君之惡負欠該敏高山仰之宮棊歸告古賢衡柄衡蓋橫梃昏冥攪棒界外球京菜敬老院搢紳録酒庫狂飈寬洪海量牢密率至麥碼子髦髿米廪女宗配德蓬雀丕業鬐毛清酤秋播日符生添伸雪失靈天池屠門拖後腿土壤細流娲娥五羖皮物忌吾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