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糧倉名。又名 興洛倉 。 隋 大業 二年(公元606年)築。故址在今 河南省 鞏縣 東南。因地處舊 洛水 入 黃河 處而得名。周圍二十餘裡,穿窖三千,每窖可容糧食八千石。 大業 十三年(公元617年), 瓦崗 農民起義軍攻克此倉,并增築 洛口城 ,周圍四十裡。 唐 開元 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複置 洛口倉 于此。《通鑒考異·隋炀帝大業十二年》引《革命記》:“ 密 説 讓 曰:‘ 洛口倉 米逾巨億,請公發一劄之令,使 密 奉之,告諸道英雄,就倉喫米,必當雲合響應,受命於公,然後稱帝號以定中原。’”
洛口倉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漕運糧倉,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與曆史沿革 洛口倉又名興洛倉,始建于隋大業二年(606年),位于今河南省鞏義市東南的洛河與黃河交彙處。其名稱源于地理位置,因地處洛水入黃河口而得名。該倉在唐代開元年間(733年)曾複置,後逐漸廢棄。
二、規模與結構 倉城周長約20餘裡,建有地窖3000個,每窖可儲糧8000石,總容量達2400萬石,是隋代規模最大的糧倉。唐代瓦崗軍占領後擴建倉城至40裡,進一步強化其戰略地位。
三、戰略價值與曆史作用
四、選址科學性
五、文化意義 現代語境中,“洛口倉”常被引申為物資豐裕的象征,其曆史也反映了古代倉儲制度與政權興衰的緊密關聯。
《洛口倉》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洛陽地區的倉庫。洛陽是中國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因此洛陽地區的倉庫被稱為洛口倉。
洛口倉的部首是水(氵)部,總共由11畫組成。
洛口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建都洛陽的時期,它是作為古代洛陽的重要設施而得名。
在繁體中,洛口倉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洛口倉的寫法可能會稍有變化,但一般仍然以現代的洛口倉為基礎。古代的書法風格可能會對字形進行一些變化,但整體上仍然可以辨認出洛口倉這個詞。
1. 我們需要将這批糧食存放在洛口倉中。
2. 這個洛口倉是古代洛陽貯存糧食的重要場所。
1. 倉庫:指儲存物品的建築或場所。
2. 洛陽:指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古都。
1. 糧倉:指儲存糧食的倉庫。
2. 庫房:指儲存物品的房間或建築。
1. 出口:指物品或人從一個國家或地區流出到其他國家或地區。
2. 倉儲:指儲存物資的行為,與倉庫相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