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糧倉名。又名 興洛倉 。 隋 大業 二年(公元606年)築。故址在今 河南省 鞏縣 東南。因地處舊 洛水 入 黃河 處而得名。周圍二十餘裡,穿窖三千,每窖可容糧食八千石。 大業 十三年(公元617年), 瓦崗 農民起義軍攻克此倉,并增築 洛口城 ,周圍四十裡。 唐 開元 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複置 洛口倉 于此。《通鑒考異·隋炀帝大業十二年》引《革命記》:“ 密 説 讓 曰:‘ 洛口倉 米逾巨億,請公發一劄之令,使 密 奉之,告諸道英雄,就倉喫米,必當雲合響應,受命於公,然後稱帝號以定中原。’”
洛口倉是隋代國家戰略糧倉的典型代表,其名稱源自地理方位與功能屬性的結合。"洛"指洛陽,"口"為洛水與黃河交彙處,"倉"即糧儲設施。該倉始建于隋大業二年(606年),位于今河南省鞏義市東北的七裡鋪,依托洛水航運與黃河漕運雙重地理優勢。
從建築規制看,該倉采用地下窖藏技術,《隋書·食貨志》記載其"穿窖三千,窖容八千石",總儲量可達2400萬石。這種穹頂窖穴結構兼具防潮、防火與防盜功能,考古發現的圓形窖穴直徑10米、深10米,印證了文獻記載的準确性。
作為隋唐漕運體系樞紐,洛口倉承擔三大核心職能:①軍事戰略儲備,為東征高句麗提供後勤保障;②災荒赈濟中樞,隋炀帝曾三次開倉赈濟關東饑民;③經濟調控工具,通過倉儲吞吐平抑糧價波動。其管理制度已形成"輸場—倉窖—管理機構"三級體系,設監倉禦史、倉督等專職管理人員。
該倉在隋末農民戰争中具有特殊曆史意義,李密奪取洛口倉後"開倉恣民所取",迅速聚衆百萬,成為隋朝滅亡的重要轉折點。唐代延續其倉儲功能,至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仍存窖穴280座。現代考古已探明遺址範圍達42萬平方米,出土"糧食窖藏遺迹"與"刻銘磚"等實物佐證了其曆史價值。
洛口倉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漕運糧倉,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與曆史沿革 洛口倉又名興洛倉,始建于隋大業二年(606年),位于今河南省鞏義市東南的洛河與黃河交彙處。其名稱源于地理位置,因地處洛水入黃河口而得名。該倉在唐代開元年間(733年)曾複置,後逐漸廢棄。
二、規模與結構 倉城周長約20餘裡,建有地窖3000個,每窖可儲糧8000石,總容量達2400萬石,是隋代規模最大的糧倉。唐代瓦崗軍占領後擴建倉城至40裡,進一步強化其戰略地位。
三、戰略價值與曆史作用
四、選址科學性
五、文化意義 現代語境中,“洛口倉”常被引申為物資豐裕的象征,其曆史也反映了古代倉儲制度與政權興衰的緊密關聯。
暗戆霸上戲産疾串親戚答拜淡水魚大琴登禦鼎铛耳低碳斷遣犯齒傅粉何郎公共場所詭赴果下之乘沆砀花項家丞解貢诘日金爪磕叉叉刻絲枯樹生華岚峰廉高零七八碎;零七八碎兒夢寐不忘靡遺末食齧骨飄渺平衢卡具橋門七真權知府鵲華莊取徑扇形詩課手夾水秋千説詞庶域松柏遂利素一頭晚退讓賢路駝蹄枉傷侮劇五物詳跋仙儀校判遐險颉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