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耗淨盡。 唐 杜牧 《原十六衛》:“天下每每兵亂湧溢,齊人乾耗。”《宋史·胡诠傳》:“宰相 李沆 謂 王旦 曰:‘我死,公必為相,切勿與虜講和……’ 旦 殊不以為然。既而遂和,海内乾耗。”
“幹耗”是漢語中描述物質自然損耗現象的專有名詞,指物體在無外力幹預狀态下因環境因素産生的質量減少。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該詞特指“物質因蒸發、風化等自然作用造成的無形消耗”,常見于倉儲管理、食品加工等領域。
從漢語構詞法分析,“幹”指物體失去水分或油脂的狀态,“耗”表示逐漸減少的過程,組合後形成偏正結構名詞。其核心語義包含三個層面:①自然發生的非人為損耗;②過程緩慢不易察覺;③涉及物質成分的本質性流失。例如《漢語大辭典》記載的典型用例:“臘肉在風幹過程中會産生5%-8%的幹耗率。”
在專業領域應用中,該詞具有量化特征。根據中國倉儲協會2023年發布的《物流損耗标準》,食品類幹耗率計算公式為: $$ Delta W=frac{W_0 - W_t}{W_0} times 100% $$ 其中$W_0$為初始質量,$W_t$為儲存後質量。冷鍊運輸中,肉類産品日均幹耗率通常控制在0.2%-0.5%區間。
近義詞辨析方面,“損耗”包含人為因素,“縮水”側重體積變化,而“幹耗”專指自然狀态下的質量遞減。《現代漢語用法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多用于工程技術文件及科研報告,日常語境中常被“自然減少”等通俗表達替代。
“幹耗”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釋義,優先參考權威詞典或專業文獻。
抱哺卑坐采侯瞋目斥臣崇高蔥茏翠柏風徽鳳翼芬華赴節刮鼻子貴正韓歐號稱熇焚話盒子皇州或時謇谏交鬨叫喜畸戀就席浚明凱燕苛濫狼望樂歡累輩涼蟬梁潁簾外寥夐靈轜隆象路堤鹵煙縷衣米麴暮虢朝虞鉛丸窮踧旗旆弱弄三白桑琅琅山西十離詩授受四愛司計遂往同房投笏偉貌慰納烏絲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