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何有之鄉”之省稱。 唐 盧僎 《奉和李令扈從溫泉宮賜遊骊山韋侍郎别業》:“鄉入無何有,時還上古初。” 宋 蘇轼 《和拟古》之一:“問我何處來,我來無何有。”
謂無所有。《莊子·逍遙遊》:“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 成玄英 疏:“無何有,猶無有也。”《莊子·知北遊》:“嘗相與遊乎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 成玄英 疏:“無何有之宮,謂玄道處所也;無一物可有,故曰無何有也。”
“無何有”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概念,源自《莊子·逍遙遊》,其核心含義指空無所有的地方或狀态,常用于描述一種超脫現實的境界或虛幻的意象。以下是詳細解析:
《莊子》中的典故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無何有之鄉”,原文為:“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這裡“無何有”指一種空無一物的理想化境地,象征不受現實束縛的逍遙狀态。
詞義演變
後世逐漸将“無何有”簡化為獨立詞語,泛指不存在的事物或虛無缥缈的境界,如唐代詩人盧僎曾用“鄉入無何有”表達對上古質樸狀态的向往。
本義
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無何有之鄉”的擴展含義,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漢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無何有》是一個成語,意為沒有什麼可以形容或說明的,形容極其空靈或不存在,也表示無所畏懼、無所拘束。
《無何有》共有9個筆畫,拆分部首為“無”(一)和“有”(月)。
《無何有》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梁顧炎武的文集《顧氏文集》中。據說,他寫了一篇《無何有論》讨論儒家名教與佛家祖心的聯繫,其中使用了這個成語。後來逐漸流傳開來。
《無何有》的繁體字為「無何有」。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些不同。按照古代寫法,「無」是寫作「毋」,表示否定;「有」則是寫作「又」,表示積極肯定。所以「無何有」的古代寫法為「毋月又」。
1. 在那個夢幻般的世界中,有一座無何有的花園。
2. 他心中的恐懼已經無何有了,勇敢地走向未知。
無名無姓、無休無止、無窮無盡、無限無盡、無奇不有
無邊無際、無限無量、茫茫無際、無量無邊
有形有實、确鑿有據、明确有限、有限有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