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文章的體裁。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頌贊》:“所以古來篇體,促而不廣。”
“篇體”是一個古代文學理論術語,其核心含義指文章的體裁或結構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篇體”指文章的整體結構和體裁特征,即不同文類(如詩、賦、論等)在篇章布局、語言風格上的規範。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頌贊》中提出“古來篇體,促而不廣”,說明古代某些文體的篇幅較短小精煉。
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文學批評著作,如:
現代文學研究中,“篇體”概念多用于分析古典文學,如: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專業文學研究領域。發音為piān tǐ(、3注音),其中“篇”指完整文章,“體”指整體形制。
《篇體》一詞是由“篇”和“體”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在文學中,用以形容文章的一種特定的文體或體裁。
“篇”的部首是“⺪”(片字旁),總筆畫數為6劃;“體”的部首是“⺼”(肉字旁),總筆畫數為7劃。
《篇體》形成于中國古代文化中,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後來,這一概念逐漸演變并廣泛應用于文學創作和文學評論中。
《篇體》的繁體字為《篇體》。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篇體》可以寫作“篇體”(篇無旁邊的⺪部首,體是“骨”字旁加上“身”字)。這個古代寫法在今天的使用中已經較少見。
1. 這篇文章的篇體符合古風,給人一種古代文人的感覺。
2. 這篇論文采用了一種獨特的篇體,讓人覺得新穎而有趣。
1. 篇章體裁:指文章的總體結構和體裁形式。
2. 文學篇體:指文學作品中所采用的特定的文體或體裁。
1. 文體:與《篇體》意義相近,表示文章的風格和特定的表達方式。
2. 體裁:指文章所屬的具體的文學類型。
篇體并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其本身是描述文章體裁的詞語,而不是與其他詞語形成明顯對立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