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寬宥自己。《楚辭·離騷》:“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妬。” 王夫之 通釋:“如心謂之恕。君子之恕,如其心之忠也。小人之恕,如其心之邪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魯二女》:“不料 漢 人恕己,好言古女淫佚也。”
(2).謂擴充自己的仁愛之心。《漢書·成帝紀》:“崇寬大,長和睦,凡事恕己,毋行苛刻。”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垂惻隱於有生,恒恕己以接物者,仁人也。” 唐 白居易 《王澤流人心感策》:“夫欲使王澤旁流,人心大感,則在陛下恕己及物而已。”
"恕己"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以寬厚仁愛之心對待自己,并由此推及他人。它體現了儒家"忠恕之道"中"推己及人"的思想精髓。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典籍的詳細解釋:
合成義:"恕己"即通過體察自身的情感與需求,形成對他人的理解與寬容。
《論語·裡仁》強調"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恕"要求以自身為出發點處理人際關系。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進一步闡釋:"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恕己"正是"正我"後實現"安人"的關鍵步驟 。
北宋程頤提出:"恕己之心恕人,責人之心責己"(《二程遺書》),強調通過自我寬宥達成對他人的包容,同時以批判他人之标準反求諸己,形成道德自律 。
定義為:"以體諒自己的心體諒别人;寬宥自己的過失并推及寬宥他人。" 其引《禮記·中庸》"忠恕違道不遠"為源,說明其與儒家核心思想的關聯 。
釋義為:"由己及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并援引《鹽鐵論》"恕己而治人"為例證,突顯其在社會治理中的價值 。
王陽明《傳習錄》主張"心即理",認為"恕己"是消除内心苛責、實現良知自覺的基礎,與現代心理學"自我接納"概念相通 。
清代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指出:"恕者,情之乎也",将"恕己"視為平衡個人情感與社會規範的中樞,對構建和諧社群具有指導意義 。
(注:因古籍原始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紙質權威出版物信息,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恕己”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寬容或寬宥自己,即在面對自身過錯時保持諒解的态度。這一概念既包含對自我的包容,也涉及道德層面的自我修養。
寬宥自己
源于《楚辭·離騷》中“羌内恕己以量人兮”,指以己度人時對自身過失的寬容。王夫之在《通釋》中進一步區分:君子的“恕己”是基于正直之心,而小人則可能因私欲扭曲此意。
擴充仁愛之心
漢代《漢書·成帝紀》中“凡事恕己”的用法,強調通過自我寬恕推及對他人的仁愛,體現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
多用于自我反思或勸誡他人時,例如:
該詞提醒人們平衡自我要求與心理調節,既非縱容錯誤,也避免過度苛責,與當代心理學“自我接納”理念有一定契合。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楚辭》及漢代典籍。
暗九暴示悲憯貝胄畢身彩選稠密黜除垂手而得楚幕賜複黨附黵面電大電子排布式地宮兌換券隊樂二關霏微服餌搞兩面派格韻勾牒挂累貴庚歸宿軲辘過梁和尚稻懷術角牴徼伺九華菊機網撈采粝藿滿杖沒魂少智末議配邊飄迹淺才牽念七角情節曲悟忍苦耐勞三春柳啬氣神飙食采四詩貪賂忝官擿裂晩出未定之天笑藹藹隙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