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闩門閉戶”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該成語字面意思為“用門闩關閉門戶”,引申為徹底關閉門窗,形容與外界隔絕或采取封閉狀态。它既可指物理上的閉門行為,也可比喻人際交往中的自我封閉。
最早見于清代李雨堂的演義小說《五虎征西》第六十七回:“左右人家多已闩門閉戶,庭園寂靜無聲。” 這一場景描寫了夜深人靜時百姓閉門休息的景象。
在當代使用中,常帶有雙重含義:
該成語生動體現了漢語通過具體動作描寫抽象狀态的造詞特點,既保留古漢語單音節詞組合的特征(闩、閉),又通過并列結構強化語義,在古今語境中都具有較強表現力。
闩門閉戶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為門窗緊閉,形容家中無人或者嚴加看管。
“闩”字的拆分部首是門,總筆畫數為8;“門”字的拆分部首也是門,總筆畫數為3。
成語“闩門閉戶”來源于古代民居的防盜安全措施。在古時候,家中沒有現代化的安全設施,為了保護家人和財産的安全,人們常常在夜晚或者離家時将門窗緊閉,用闩鎖住,以防不法分子進入。因此,闩門閉戶也成為了一個與家庭安全相關的成語。
闩門閉戶的繁體字為「關門閉戶」。
在古代,闩門閉戶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都是以“闩門閉戶”的意思來表達的。
1. 每到晚上,他總是習慣性地把家中的大門闩上,實行“闩門閉戶”的原則。
2. 那戶人家一直都闩門閉戶,很少有人見過他們一家的真面目。
1. 闩鎖、闩窗、闩闆、闩鑰
千門萬戶關、門戶緊閉、門窗緊鎖
門戶敞開、門庭若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