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饩廪的意思、饩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饩廪的解釋

亦作“ 餼稟 ”。古代官府發給的作為月薪的糧食。亦泛指薪俸。《管子·問》:“問死事之寡,其餼廩何如?” 尹知章 注:“餼廩,言給其餼廩。餼,生食。廩,米粟之屬。”《南史·儒林傳序》:“館有數百生,給其餼稟。”《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四年》:“館有數百生,給其餼廩。”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聞餘到,各捐餼廩延飲于 小全園 。”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官設工場,辜較有所成者之直四分之一以為餼稟,使役傭于商人者,窮則有所歸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饩廪”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官府供給的糧食或生活物資的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1. 基本構成

    • 饩:原指贈送的谷物,後擴展為俸祿、給養,如《國語》中“生二人,公與之饩”即指官方發放的糧食。
    • 廪:本義為糧倉,引申為儲存的糧食或官方供給的物資。
  2. 詞義解析
    “饩廪”合稱時,特指官府按月或按需發放的糧食類生活物資,屬于俸祿的一部分。例如《北史》提到“資饩甚厚”,即指供給的糧食豐足。

  3. 應用場景

    • 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官員、士兵或特殊群體的待遇,如《周禮·秋官》中“緻饔饩”即包含饩廪的範疇。
    • 也用于指代國家儲備的應急物資,如《國語·周語》中“廪人獻饩”反映糧倉管理職責。
  4. 相關延伸
    類似詞彙還有“饩稍”(按月領取的俸糧)、“饩牢”(祭祀用的牲口)等,均與古代物資供給制度相關。

總結來看,“饩廪”是古代行政體系中維持人員基本生活的物資保障,體現了早期社會的俸祿和倉儲制度。

網絡擴展解釋二

饩廪:一個寓意深遠的詞彙

饩廪(fēi lǐn)這個詞源自古代漢語,廣義上是指供養或供給食物的意思。具體來說,饩指的是給予食物,廪則是指用來供養的地方。

饩廪這個詞的部首拆分為“食(shí)”和“宀(mián)”,其中“食”是食物的意思,而“宀”則表示屋頂,構成了廪這個字。

饩廪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大雅·飲酒》篇,其中有“饩我孔方兄,祼我衣裳”的句子。在古代,饩廪一詞常用于描述君臣之間的關系,表示君王供養國家百姓的美好寓意。

在繁體字中,饩廪這個詞可以寫作“餽廪”。繁體字的寫法多用于香港、台灣等地,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傳統漢字的風格。

古時候,饩廪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詞義相同的字可能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因此饩廪的寫法也不盡相同。

以下是一些示例饩廪的古代寫法:

• 饩:食饑也。古時用動詞形式,類似給予食物之意。

• 廪:臨也。表示面臨食物的地方。

• 禮:古漢字,與饩廪含義相近,表示供給食物及其他供奉之物。

以下是幾個例句,展示了饩廪的使用方式:

• 君王饩廪,百姓安富。

• 他們用盡全部的精力,來饩廪這個貧困的地區。

在組詞方面,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進行拓展。一些可能的組詞包括:

• 饩餐:指提供飯食。

• 廪房:表示供養食物的房間。

• 饩給:表示給予食物,這是饩廪最常見的用法之一。

饩廪的近義詞有“赈濟、救濟”,而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