芴漠的意思、芴漠的詳細解釋
芴漠的解釋
猶寂漠,寂靜。《莊子·天下》:“芴漠無形,變化無常。” 成玄英 疏:“妙本無形,故寂漠也。” 陸德明 釋文:“芴, 元嘉 本作寂。”
詞語分解
- 芴的解釋 痦 ù 〔痦子〕人身上長出的突起的痣。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 漠的解釋 漠 ò 面積闊大無人定居,缺水幹燥的沙石地帶:沙漠。漠北。 空曠:廣漠。荒漠。漠漠。 冷淡地,不經心地:漠視。漠不關心。 古同“寞”,寂靜無聲。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芴漠”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釋
“芴漠”包含雙重意象:
- 荒寂狀态:指事物虛無空寂的樣态,《漢語大詞典》釋為“猶寂漠,恍惚空虛之貌”。
- 意識模糊:形容精神恍惚、感知不真切的狀态,清代王夫之《莊子解》注疏中強調其“若有形若無形”的特質。
二、詞源分析
該詞源自道家典籍,構成方式為聯合式複合詞:
- “芴”通“忽”,取《說文解字》中“忽,忘也”的消逝之意;
- “漠”從水部,本義指空曠無聲,如《楚辭》中“野寂寞其無人”的意境延伸。
三、文獻用例
《莊子·天下篇》載“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此處描述道的存在狀态,體現道家“有無相生”的哲學觀。北宋學者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中進一步闡釋:“芴漠者,似有而無之謂”,強化其虛實交織的辯證内涵。
四、現代應用
當代多見于哲學論著及文學批評領域,用于描述藝術作品中的留白意境或抽象概念的不可言說性,如宗白華《美學散步》評中國畫時借用該詞解析空間意識。
網絡擴展解釋
“芴漠”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讀音:wù mò(部分文獻注音為hū mó,可能與古音或異讀有關)
- 含義:指寂漠、寂靜的狀态,常用于描述空寂、無聲的意境。例如《莊子·天下》中“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成玄英疏注為“妙本無形,故寂漠也”,強調其哲學層面的虛無與寂靜特性。
延伸說明
- 古典文獻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用于形容“道”的虛無本質,後引申為對寂靜、空無狀态的文學化表達。
- 字形與發音争議
- “芴”字有wù/hū兩種讀音,作植物名或化學術語時讀wù,表“忽然”義時讀hū。
- 部分古籍(如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記載《莊子》版本中“芴”作“寂”,進一步佐證其寂靜含義。
注意區分形近詞
- 昒漠(hū mò):指冥昧不明或荒涼冷落,與“芴漠”含義不同。
“芴漠”屬于帶有哲學色彩的書面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特定文學創作中。
别人正在浏覽...
矮個拜帛備身本法崩雲彪形大漢豍豆陛楯才傑禅話襯褶袍侈國吃苦頭持載沖玄創作方法答賦道路側目悼耄黩倫發紅風形梗林根勾恭姜寒怯河伯從事橫眉努目宏傑蝴蝶效應僵燥健水矯治機謀記事兒卷坐科約離沮鸾單輪膏煤耗鬧慌牛頭馬面遣聲親吏秋收東藏人工免疫人彘若酒三生石詩辭收禮泰山其頹它界汙亂險狠閑細骁骁席包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