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高惠高後孝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 黃河 如帶, 泰山 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又:“迹 漢 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後以“漢誓”指 漢 初封爵之誓或山河之誓。 明 袁袠 《送陳德夫使魯》詩:“河山藏 漢 誓,寶玉展 周 親。”
“漢誓”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理解:
該詞源自《漢書·高惠高後孝文功臣表》中記載的封爵誓言:「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這段誓言是漢初君主對功臣的承諾,以山河為喻,象征爵位與封地的永久傳承。核心含義包括:
在當代語境中,“漢誓”被引申為對國家和民族忠誠堅定的精神象征,常用于形容為國家利益奮鬥的決心。例如明代袁袠的詩句「河山藏漢誓,寶玉展周親」便借典故表達家國情懷。
注:需注意不同來源的權威性差異,建議優先參考《漢書》原典及權威詞典(如)的釋義。
《漢誓》是一首古代漢語詩歌,意味着漢族人民對祖國的誓言和承諾。它表達了對家國情懷的贊美和對自身責任的承擔。
《漢誓》的拆分部首是“水”和“言”,部首意為“必要條件”或“構造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目為12。
《漢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具體出處尚不明确。它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珍品之一。
《漢誓》的繁體字為「漢誓」,保留了原始寫法的傳統和古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筆畫的順序、形狀和部首的組合都有所變化。因此,如今的《漢誓》在古代可能有不同的寫法。
1. 他胸懷滿懷漢誓,立志建設美好家園。
2. 這首《漢誓》展現了古代華夏文明的精神風貌。
漢族、漢字、誓言、誓約、誓死等。
誓詞、誓言、誓約、宣誓等。
背離、違背、失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