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兩者一起忘記。《莊子·大宗師》:“與其譽 堯 而非 桀 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唐 白居易 《分司洛中多暇數與諸客宴遊醉後狂吟偶成十韻》:“性與時相遠,身将世兩忘。” 元 倪瓒 《聽袁員外彈琴》詩:“兩忘絃與手,流泉松吹聲。”
(2).特指物我、身世兩者一起忘記。《藝文類聚》卷五七引 南朝 梁武帝 《連珠》:“是以弘道歸於兼濟,至德由乎兩忘。” 唐 駱賓王 《在江南贈宋五之問》詩:“揆拙迷三雀,勞生昧兩忘。”
“兩忘”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文化内涵
“兩忘”是一個具有深厚哲學意蘊和文學美感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同時忘卻或超越相互對立、依存的兩個方面,達到物我交融、無分别心的超然境界。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礎釋義與哲學淵源 “兩忘”典出《莊子·大宗師》:“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本義指忘卻世俗的是非、善惡、物我等對立觀念。莊子主張通過“兩忘”消解矛盾,回歸自然無為的“道”的狀态。例如:
“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莊子·大宗師》)
以魚在江湖中自由遊弋互不牽絆,隱喻人應超越形式束縛,與道合一。
二、文學應用與意境延伸 在古典詩詞中,“兩忘”常表現主客體界限消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境:
如李白《山中問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間”,暗含詩人與山水渾然一體,忘卻塵世紛擾的境界。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通過漁翁超然形象,傳遞出天人兩忘的孤寂美學。
三、現代語義與引用規範 現代漢語中,“兩忘”多用于形容專注忘我的精神狀态(如藝術創作、學術研究),或表達超脫世俗羁絆的胸懷。權威釋義可參考:
總結
“兩忘”既是道家哲學的智慧結晶,也是中國文學的精神标識。它從“忘卻對立”的本義,衍生為追求心靈自由與自然和諧的永恒命題,至今仍承載着深厚的文化生命力。
參考來源:
“兩忘”是一個源自道家哲學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但核心指向對事物對立的超越與融合。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哲學層面
指同時忘卻對立雙方的差異,如善惡、物我等,達到與“道”合一的狀态。
生活層面
現代引申為“共同忘記過去的不愉快”,使雙方從負面情緒中解脫,獲得心靈自由。
文學引用
現實場景
適用于人際矛盾化解或自我修養,如“恩怨兩忘”“榮辱兩忘”,體現豁達心境。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莊子》原典或魏晉玄學相關研究。
八級工卑促不妨事承德從動達誠倒背如流抵搭逗耍方飛誣匐伏附約弓挂天山宮棊規橅見風使船鲛绡叫子積漸進舍女婿俊補儁賢揆伍琅琊良比離塵鹿皮公緑雲衣麻餅蠻纏糜草冥海名靰利鞚破不剌歉疚谯黜鹙梁去故就新深閟折數失匕箸失馬事役市中心首種爽健松香水酸呻宿藏他山之石稊秕退食委虵萬馬奔騰萬事通味谏僞善無當相法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