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德出衆的人。 宋 歐陽修 《為雨水為災待罪乞避位第一表》:“然後别選儁賢,俾居參輔。”
“儁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信息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拼音為jùn xián,意為才德傑出的人。其中“儁”通“俊”,指才智出衆;“賢”指德行或才能突出的人,合稱即強調德才兼備的卓越人物。
出處與用例
該詞可見于宋代文獻,如歐陽修《為雨水為災待罪乞避位第一表》中提到:“然後别選儁賢,俾居參輔”,意為選拔德才兼備之人擔任輔佐要職。此外,相關詩句如“文翁邁儁賢”也體現了對傑出人才的稱頌。
相關詞彙與延伸
使用注意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多出現在古籍或仿古語境中。若需引用,建議優先參考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或結合具體文獻背景。
“儁賢”是古漢語中對德才雙優者的雅稱,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現代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儁賢(jùn xián)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儁(jùn)和賢(xián)。
儁:由“人”(rén)部首組成,共13個筆畫。
賢:由“貝”(bèi)部首和“見”(jiàn)部首組成,共9個筆畫。
儁賢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來描述有才德的人。儁賢寓意着智慧和品德兼備的人才。
儁賢的繁體字為俊賢(jùn xián)。
在古代,儁賢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形式有隨時間而變化的趨勢。但總的來說,古時候的儁字和賢字的形狀會更加簡化。
1. 他是一個儁賢之人,不僅才智出衆,而且德行高尚。
2. 在曆史上,儁賢的人物往往能引領時代的潮流。
儁傑、儁才、賢能、賢達
才德兼備、卓越、才高八鬥
愚笨、無能、不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