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是時 曹公 從容謂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數也。’ 先主 方食,失匕箸。”謂因受驚而失落手中的餐具。後稱受驚失措為“失箸”、“失匕”。 宋 蘇轼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視雷雨》詩:“山頭隻作嬰兒看,無限人間失箸人。” 宋 蘇轼 《曹既見和複次韻》:“誰令妄驚怪,失匕號萬竅。”
“失匕箸”是一個源自《三國志》的典故,現多用于形容因受驚而舉止失措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匕”指古代取食用的勺子,“箸”即筷子。字面意思為“失落勺子和筷子”。
典故出處
出自《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曹操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聞言受驚,手中餐具掉落(“先主方食,失匕箸”),以此掩飾内心震動。
引申意義
後泛指因突發驚吓或情緒波動導緻手足無措,如宋代蘇轼詩句“無限人間失箸人”即用此典。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強調人在壓力下的失控反應,如《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視雷雨》中借“失箸”表現驚惶。
成語結構
屬于四字典故成語,現代漢語中較少獨立使用,但“失箸”“失匕”可單獨表意。
注意:此詞具有特定曆史背景,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望文生義。如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蘇轼相關詩作。
失匕箸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在用餐的過程中不擅長使用筷子的情況。通常用來形容筷子使用技巧糟糕或者不熟練。
失字由在左側表示‘手’以及右側的‘一’構成,匕字由上部的‘匚’和下部的‘丂’構成,箸字由上部的‘⺮’和下部的‘者’構成。其中,失字的部首是手,匕字的部首是匚,箸字的部首是⺮。
失字的筆畫數為5畫,匕字的筆畫數為2畫,箸字的筆畫數為11畫。
失匕箸這個詞彙是從漢語中而來,沒有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失、匕、箸這三個字的字形和現在有些許不同。古代失字寫作「㔾」,匕字寫作「匕」,箸字寫作「柷」。
他在吃飯的時候完全失匕箸,把米飯撒了一地。
失利、匕首、箸子。
笨拙、不熟練、抓不住。
熟練、靈巧、娴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