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值,不逢。《楚辭·九辯》:“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銷鑠而瘀傷;惟其紛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時而無當。” 王逸 注:“不值聖王,而年老也。”
(1).不合乎;不符合。《禮記·學記》:“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2).指物體無底部。《晏子春秋·谏下一》:“寸之管無當,天下不能足之以粟。” 吳則虞 集釋引 孫星衍 曰:“ 劉淵林 注:‘當,底也,去聲。’” 晉 左思 《<三都賦>序》:“玉巵無當,雖寳非用。” 唐 元稹 《賦得玉卮無當》:“共惜連城寳,飜成無當卮。”
(3).不恰當;不相稱。《三國志·魏志·賈诩傳》:“ 太祖 破 荊州 ,欲順 江 東下。 詡 諫…… 太祖 不從”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然則 魏武 之東下,非失算也。 詡 之此規為無當矣。”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知精神現象實人類生活之極颠,非發揮其輝光,于人生為無當。”
“無當”是一個多義性較強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不值、不逢
指未能遇到合適時機或對象,常與“失時”連用。例如《楚辭·九辯》中“恨其失時而無當”,表達錯失良機的遺憾。
不合乎、不符合
用于描述事物間的不匹配性,如《禮記·學記》所言“鼓無當於五聲”,強調鼓聲本身雖不屬五音卻能協調音律。
無底部容器
特指沒有底座的器物,《晏子春秋》中“寸之管無當”,比喻無法承載事物。
不恰當、不相稱
現代引申義,如“大而無當”形容事物空泛不實用,或“成熟與幼稚的概括最無當”,表達對籠統評價的否定。
現代漢語中主要保留“不恰當”的引申義,多用于批評性語境,如“這種說法大而無當”。古義則多見于學術研究或文學創作領域。
注:關于“典當”的解釋與其他來源矛盾,可能為錯誤解讀,未予采納。
無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沒有準确的方向或目标,沒有明确的目的或意義。
無當的字形由“一”和“止”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目為7。
無當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成為了中國古代漢字詞彙的一部分。
繁體字形為「無當」。
在古代,無當的寫法可能存在多種變體,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無」的上部加上「當」的下部。
1. 我的計劃沒有實施的意義,變得無當。
2. 有些決策是無當的,需要重新考慮。
無當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不同的詞語,如無當一笑、無當累月等。
近義詞包括無意義、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等。
反義詞可以有明确的方向、有準确目的的,例如有意義、有目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