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勞役。 漢 徐幹 《中論·民數》:“事役既均,故民盡其心而人盡其力。”《晉書·唐彬傳》:“﹝ 鄧艾 ﹞又好施事役,數勞衆力。”
(2).政務;公務。《魏書·陽固傳》:“既無事役,遂闔門自守,著《演賾賦》,以明幽微通塞之事。” 宋 歐陽修 《六一詩話》:“京師輦轂之下,風物繁富,而士大夫牽於事役,良辰美景罕獲宴遊之樂。” 宋 楊萬裡 《宿度息》詩:“我行以事役,雲行亦忙為?”
(3).指戰事。《三國志·吳志·魯肅傳》:“ 周瑜 病困,上疏曰:‘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 瑜 乃心夙夜所憂。’”
“事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勞役
指體力勞動或強制性的服役任務。例如《晉書·唐彬傳》提到鄧艾“好施事役,數勞衆力”,強調對民衆勞動力的征用。漢徐幹《中論·民數》也提到“事役既均,故民盡其心”,說明勞役分配與治理的關系。
政務或公務
指官員或士大夫承擔的行政職責。如《魏書·陽固傳》記載“既無事役,遂阖門自守”,描述官員卸任公務後的狀态。宋代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批評士大夫“牽于事役”,導緻無暇享受閑暇。
戰事
特指軍事行動或戰争相關事務。《三國志·吳志·魯肅傳》中,周瑜上疏稱“方有事役”即指國家處于戰事狀态。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已不常見。其核心含義均與“承擔具體事務”相關,但具體指向因語境而異,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
事役是一個漢字詞組,常指擔任工作或職責。在古代,事役還可以指行使官職、從軍以及臨時擔任某種職務的人。
事役的部首是“亻”和“彳”,部首“亻”表示人,而部首“彳”表示行走。事役總共有8個筆畫。
事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可見于《周禮》。到明清時期,對事役的定義更加明确和廣泛地使用。
事役的繁體字是「事役」,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事役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篇幅限制,無法詳細介紹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建議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
1. 他一直在國外事役,為國家做出了很多貢獻。
2. 青年們應該積極參與社區事役,建設美好家園。
事役并無特定的組詞形式,可以搭配不同的動詞或名詞進行使用,例如:擔任事役、行使事役、事役的工作等。
事役的近義詞包括:職責、工作、任務、崗位等。
事役的反義詞可能是閑暇、休息、放松等,因為事役反映了一種忙碌、從事工作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