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勞役。 漢 徐幹 《中論·民數》:“事役既均,故民盡其心而人盡其力。”《晉書·唐彬傳》:“﹝ 鄧艾 ﹞又好施事役,數勞衆力。”
(2).政務;公務。《魏書·陽固傳》:“既無事役,遂闔門自守,著《演賾賦》,以明幽微通塞之事。” 宋 歐陽修 《六一詩話》:“京師輦轂之下,風物繁富,而士大夫牽於事役,良辰美景罕獲宴遊之樂。” 宋 楊萬裡 《宿度息》詩:“我行以事役,雲行亦忙為?”
(3).指戰事。《三國志·吳志·魯肅傳》:“ 周瑜 病困,上疏曰:‘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 瑜 乃心夙夜所憂。’”
“事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公務、勞役或職務差遣,常帶有強制性或負擔性。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
公務與勞役
“事役”指官府指派的事務或力役,如服兵役、修築工程等強制性勞動。
典籍溯源:
《禮記·王制》鄭玄注:“事役,謂力役之屬。”即指百姓為官府承擔體力勞作。
《後漢書·劉陶傳》載:“除煩重之事役,蠲不急之費用。”此處指免除繁重的公務負擔。
職務與差遣
引申為一般性職務或差事,強調職責的束縛性。
例證:
唐代白居易《觀刈麥》詩:“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其中“事農桑”即從事農耕勞役。
秦漢時期“事役”多與徭役、賦稅關聯,如《漢書》載“事役繁苦”,指百姓受勞役所累。
宋代筆記《夢溪筆談》稱“官中事役冗雜”,此處指官府繁雜的公務,弱化了體力勞動色彩。
詞彙 | 側重含義 | 區别 |
---|---|---|
事役 | 公務/勞役(含負擔義) | 強調強制性或繁重感 |
差役 | 官府指派的具體任務 | 更側重“差遣”行為 |
徭役 | 無償體力勞動(如築城) | 特指古代力役,範圍更窄 |
“事役:指勞役、公務。亦泛指事務。”
“事役:①徭役;②官府事務。”
“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入于邑……所以順陰陽,備寇賊,習禮文也。”
(注:漢代“事役”隱含于季節性勞役制度中)
“奈何黠吏徒,漁奪成逋逃。”
(反映唐代百姓因逃避“事役”而流亡的社會現實)
(注:因古漢語詞彙釋義需依托權威辭書及原始典籍,此處引用紙質文獻以符合學術規範;網絡來源若未明确标注古籍原文或專業詞典,暫不采用。)
“事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勞役
指體力勞動或強制性的服役任務。例如《晉書·唐彬傳》提到鄧艾“好施事役,數勞衆力”,強調對民衆勞動力的征用。漢徐幹《中論·民數》也提到“事役既均,故民盡其心”,說明勞役分配與治理的關系。
政務或公務
指官員或士大夫承擔的行政職責。如《魏書·陽固傳》記載“既無事役,遂阖門自守”,描述官員卸任公務後的狀态。宋代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批評士大夫“牽于事役”,導緻無暇享受閑暇。
戰事
特指軍事行動或戰争相關事務。《三國志·吳志·魯肅傳》中,周瑜上疏稱“方有事役”即指國家處于戰事狀态。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已不常見。其核心含義均與“承擔具體事務”相關,但具體指向因語境而異,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
班祿八座标鑒博映襯背陳訓川館淳良當上大祝風雲月露紛纭雜沓符别縛茅甘馨黑耀石黃門鼓吹角束金匼匝進禮金篆濟物匡鼎解頤聯席會議列真籬鷃蘿茑棉線廟策内動詞餒魂盤涉爬山偏禅屏逐竊鐘掩耳秦銅親倚三牢審美觀授正睡帽倏閃淑慎殊骛四花太微陶俑添線稊米踠折威略我見武曲武戲物雄閑物遐遙喜不自禁謝允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