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毛 傳:“錯,石也,可以琢玉。舉賢用滞,則可以治國。” 鄭玄 箋:“它山喻異國。”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毛 傳:“攻,錯也。”本謂别國的賢才也可用為本國的輔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頭也可為砺石,用來琢磨玉器。後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幫助自己改正錯誤缺點或提供借鑒的外力。 明 李贽 《複陶石篑》:“生因質弱,故儘一生氣力與之敵鬥,雖犯衆怒,被謗訕,不知正是益我他山之石。”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傑作小說>小引》:“外國文學的翻譯極其有限,連全集或傑作也沒有,所謂可資‘他山之石’的東西實在太貧乏。”
“他山之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該成語最早出自《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中“錯”指磨刀石,“攻”意為琢磨。字面意思是:其他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打磨玉器,比喻借助外部力量或經驗來完善自身。
該成語體現了中華文化中開放包容、善于學習的精神,強調通過外部視角彌補自身局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詩經》原文或魯迅相關論述(來源:、2、4、5等)。
《他山之石》是一個成語,意味着從别的地方找到的可以借鑒和學習的經驗或教訓。它用來形容别人的經驗或教訓對自己的啟示或警示。
《他山之石》的拆分部首為“亻”和“山”,筆畫為8畫。
《他山之石》這個成語源自《詩經·大雅·瞻卬》:“瞻卬昊天,言采其雲翰。于彼察察,民具爾瞻。汜瞻卬于天,亦孔之将。”由于從别的地方找到石頭學習搭橋的經驗,所以有了“他山之石”的說法。
《他山之石》的繁體字為「他山之石」。
古時候《他山之石》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是一個很聰明的人,總能從别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将其當作他山之石。
2. 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善于借鑒他山之石,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
1. 學習:借鑒他山之石,獲取知識和經驗。
2. 經驗:他山之石是别人的經驗和教訓。
3. 教訓:從他山之石中吸取的教訓和警示。
1. 社會經驗:從社會中吸取的經驗和教訓。
2. 先人之訓:從前輩的經驗中學到的教訓。
1. 自作聰明:不借鑒他人經驗,憑自己的意願行事。
2. 自我封閉:不接受他人意見和經驗,不願學習他山之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