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先播種的莊稼。指稷。《禮記·月令》:“﹝孟春之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 鄭玄 注:“舊説首種謂稷。” 孔穎達 疏:“按《考靈耀》雲:日中星鳥,可以種稷。則百穀之内稷先種,故雲首種。首即先也,種在百穀之先也。”一說為麥。麥以秋種,故謂之首種。參閱 蔡邕 《月令章句》。
“首種”是古代農事術語,指最先播種的莊稼,具體含義存在兩種主流解釋:
指稷(粟)
依據《禮記·月令》記載,若孟春時節施行冬季政令,會導緻“首種不入”。鄭玄注解認為“首種”為稷(即粟,今小米),因稷是百谷中最早播種的作物。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考靈耀》提到“日中星鳥”時適宜種稷,故稷為“首種”,即“最先播種”之意。
指麥
東漢蔡邕在《月令章句》中提出不同觀點,認為“首種”是麥類。因麥在秋季播種,為一年中最早下種的作物,故稱“首種”。
古籍出處與争議
該詞源自《禮記·月令》,曆代注疏對“首種”的界定分歧主要源于對播種季節和作物特性的不同理解。稷作為春季最早播種的作物,麥則因秋種早于其他越冬作物,兩者均符合“首”的時間屬性。
字義分解
現代語境中,“首種”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古代農事或文獻訓诂。
《首種》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後的部首是“首”和“種”,總共有8個筆畫。
《首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最早的時候,人們用象形文字來記錄事物和信息。隨着時間的推移,部分象形文字逐漸演化成了現代漢字,其中就包括了“首”和“種”。
《首種》的繁體字是「首種」。
古代漢字的寫法會因為曆史時期和地域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在古時候,人們使用毛筆和墨汁來書寫漢字,字形相對簡單。《首種》這個詞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基本上仍然保留了「首」和「種」的形狀。
以下是使用《首種》這個詞的例句:
1. 這是我們學校圖書館收藏的首種古籍。
2. 中國科學家在生物學領域取得了世界上首種成果。
《首種》作為一個詞語,可以用來組成其他詞語:
1. 首次:第一次出現或發生的。
2. 種類:事物按類别劃分的不同類别。
3. 首要:最重要的;最高位的。
和《首種》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第一種。
2. 初次。
3. 開始的種類。
和《首種》相反的詞語有:
1. 末種。
2. 最後一次。
3. 終止的種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