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鲛绡的意思、鲛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鲛绡的解釋

亦作“ 鮫鮹 ”。1.傳說中鲛人所織的绡。亦借指薄絹、輕紗。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南海出鮫綃紗,泉室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餘金,以為服,入水不濡。” 唐 溫庭筠 《張靜婉采蓮曲》:“掌中無力舞衣輕,剪斷鮫鮹破春碧。” 明 高東嘉 《泣顔回·春遊》套曲:“見遊人往來,貪歡笑,舞鮫鮹,鬧咳咳笑高。”《鏡花緣》第九四回:“﹝車﹞係用柳木如窗欞式做成,極其輕巧;周圍俱用鮫綃為幔;車内四面安着指南針。” 冰心 《我們太太的客廳》:“陽光從紫雲中穿着淡黃紗浪進來,清脆的鳥聲在中間流啭,屋子的一切,便好似蒙在鮫鮹之中的那般波動,軟豔!”

(2).指毛帕、絲巾。 宋 陸遊 《钗頭鳳》詞:“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明 梁少白 《月雲高·紀情》套曲:“黃花羞對,也隻為君,金樽慵倒,也隻為君,淚珠暗把鮫鮹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恨在心苗,愁在眉梢,洗了胭脂,涴了鮫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鲛绡"是漢語中的古典文學意象,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詞典釋義

  1. 字面含義

    《漢語大詞典》釋為"傳說中鲛人所織的絲絹",特指輕薄如霧的絲綢織物。《辭海》補充其具有"入水不濡"的特性,強調其神話色彩。

  2. 文化象征

    據《述異記》載,鲛绡又名"龍紗",價值百金,其"輕透如雲煙"的特性使其成為文人筆下理想化織物的代稱。如陸遊《钗頭鳳》"淚痕紅浥鲛绡透",借其質地隱喻情感的穿透性。

二、文獻溯源

  1. 神話淵源

    《博物志》記載南海鲛人"泣淚成珠,織绡為業",其織物具有超自然屬性。此說後被《搜神記》強化,形成"鲛绡=仙家衣料"的認知定式。

  2. 文學演化

    唐代《杜陽雜編》稱鲛绡"暑日覆體生涼",宋代《嶺外代答》詳述其"瑩澈如蟬翼"的物理特性,反映古人對珍稀織物的想象性描述。

三、現代轉義

在當代語境中,"鲛绡"多用于比喻極薄的絲織品(如高級紗羅),或作為文化符號出現在非遺、漢服領域。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月白色鲛绡紋帔肩"可佐證其工藝實現的可能性。

古籍來源提示:《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博物志校證》(中華書局1980版)、《杜陽雜編》(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0版)等權威辭書與點校本為本文核心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鲛绡”是中國古代文學和傳說中極具意象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鲛绡”原指傳說中南海鲛人(人魚)所織的絲織品,特質輕薄如紗且入水不濕。據《述異記》記載,鲛绡又名“龍紗”,價值昂貴,穿着後入水不濡。後引申為泛指薄絹、輕紗,或代指手帕、絲巾等精緻織物。

二、傳說背景 鲛人織绡的傳說源自古代神話,如《搜神記》等典籍描述鲛人“泣淚成珠,織水為绡”。這一意象被賦予神秘色彩,象征超凡的工藝與自然靈性。唐代詩詞中常以“鲛绡”比喻宮廷舞衣或華美服飾,如劉禹錫“泉客泣酬恩”暗含鲛人織绡的典故。

三、文學意象

  1. 象征精美工藝:成語“鲛绡”形容繡品如海中珍珠般細膩,源自宮女婕妤善織的傳說。
  2. 寄托情感:詩詞中多用手帕意象承載愁思,如陸遊《钗頭鳳》“淚痕紅浥鲛绡透”以浸透淚水的鲛绡表達哀婉;蘇轼“單著鲛绡”則暗含孤寂。
  3. 隱喻仙境:李賀《秦王飲酒》以“海绡紅文”渲染缥缈的宴樂場景。

四、文化象征 鲛绡融合了神話想象與物質文化,既體現古代對海洋生物的浪漫化想象,也反映絲綢工藝的精湛。其“入水不濡”的特性,更被賦予超越凡俗的象征意義,成為文人寄托理想與情感的載體。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用例或文化演變,可查閱《述異記》《全唐詩》等文獻,或參考搜狗百科、漢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遨嬉冰川步伍財源槎蘖澶淵之盟臣姓赤立除陛春秋打赤腳對轍兒放試豐覇奉坐奮起直追粉線耕畲國無二君谷土好樂和神國火耨交售經懷景片羁事铠扞枯城牢筴老孺連楹犂花陵踐靈網龍賓彌久目别彙分南漕排除萬難旁人千章切切察察起集輕險趣緻山高水長尚兀自事款甜蜜動聽跳傘員鐵将軍把門褪淡萬箭攢心文衛誣説無準仙人栽豆謝候心腹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