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鮫鮹 ”。1.傳說中鲛人所織的绡。亦借指薄絹、輕紗。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南海出鮫綃紗,泉室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餘金,以為服,入水不濡。” 唐 溫庭筠 《張靜婉采蓮曲》:“掌中無力舞衣輕,剪斷鮫鮹破春碧。” 明 高東嘉 《泣顔回·春遊》套曲:“見遊人往來,貪歡笑,舞鮫鮹,鬧咳咳笑高。”《鏡花緣》第九四回:“﹝車﹞係用柳木如窗欞式做成,極其輕巧;周圍俱用鮫綃為幔;車内四面安着指南針。” 冰心 《我們太太的客廳》:“陽光從紫雲中穿着淡黃紗浪進來,清脆的鳥聲在中間流啭,屋子的一切,便好似蒙在鮫鮹之中的那般波動,軟豔!”
(2).指毛帕、絲巾。 宋 陸遊 《钗頭鳳》詞:“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明 梁少白 《月雲高·紀情》套曲:“黃花羞對,也隻為君,金樽慵倒,也隻為君,淚珠暗把鮫鮹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恨在心苗,愁在眉梢,洗了胭脂,涴了鮫綃。”
“鲛绡”是中國古代文學和傳說中極具意象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鲛绡”原指傳說中南海鲛人(人魚)所織的絲織品,特質輕薄如紗且入水不濕。據《述異記》記載,鲛绡又名“龍紗”,價值昂貴,穿着後入水不濡。後引申為泛指薄絹、輕紗,或代指手帕、絲巾等精緻織物。
二、傳說背景 鲛人織绡的傳說源自古代神話,如《搜神記》等典籍描述鲛人“泣淚成珠,織水為绡”。這一意象被賦予神秘色彩,象征超凡的工藝與自然靈性。唐代詩詞中常以“鲛绡”比喻宮廷舞衣或華美服飾,如劉禹錫“泉客泣酬恩”暗含鲛人織绡的典故。
三、文學意象
四、文化象征 鲛绡融合了神話想象與物質文化,既體現古代對海洋生物的浪漫化想象,也反映絲綢工藝的精湛。其“入水不濡”的特性,更被賦予超越凡俗的象征意義,成為文人寄托理想與情感的載體。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用例或文化演變,可查閱《述異記》《全唐詩》等文獻,或參考搜狗百科、漢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鲛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美麗的絲綢”或“精緻的細線”。可以形容絹帛或衣料表面光滑、華麗的樣子。
《鲛绡》的拆分部首是“魚”和“絞”,部首“魚”表示與魚相關的事物,而部首“絞”表示與絲綢或繩索相關的事物。
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鲛绡》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鲛绡》這篇古代詩文中,描述了女子婀娜多姿、華麗婉轉的形象。在古代文學中,鲛绡被用來形容美麗動人的織物或衣料。
在繁體字中,鲛绡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隻是字形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中,鲛绡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的寫法中,魚部首的形狀更像是一個完整的魚,而不是現代簡化後的形狀。
1. 她身着一襲鲛绡,美得如同仙子降世。
2. 這塊鲛绡織成的絲綢柔軟光滑,觸感非常舒適。
1. 鲛绡衫:指用鲛绡織成的上衣。
2. 鲛绡裳:指用鲛绡織成的裙子。
錦繡:形容織物或衣料華麗絢麗。
華貴:形容非常昂貴豪華。
粗布:指質地粗糙的布料或織物。
破爛:指破損的、毫無價值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