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斥責。《新唐書·魏徵傳》:“時上封者衆,或不切事,帝厭之,欲加譙黜。”
“谯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義拆分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君主或上位者對臣屬的批評,屬于正式且帶有權威性的表達。
注意争議
個别資料(如)提到“谯黜”有“罷免官職”的含義,但主流文獻和權威詞典均以“斥責”為核心解釋,可能因拆分字義導緻誤解。
“谯黜”是古漢語中表示嚴厲責備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若需引用,建議優先參考《新唐書》等經典史籍的用法。
《谯黜》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有以下幾個含義:
一、谯黜(qiáo chù):指皇帝廢黜、罷免官員的行為。此詞源于古代中國,是由谯(qiáo)和黜(chù)兩個字組成。
二、谯黜(qiáo chù):古時指一種文房四寶之一的硯台。這種硯台形狀類似谏座,因此得名為谯黜。此意義較少被使用,主要出現在古文研究中。
《谯黜》的部首是谷(gǔ),意指山谷。将山谷放于字的左側,表示字義與山谷相關。
筆畫方面,谯(qiáo)由6畫組成,黜(chù)則由12畫組成。
繁體字“谯黜”與簡體字寫法一樣,沒有改變部首和筆畫。在古代史書、文章中,也是以簡體字形式出現的。
例句:
1. 皇帝下诏谯黜一批貪污的官員。
2. 這次宮廷改革使得許多官員遭受了谯黜之禍。
組詞:
1. 黜退(chù tuì):指将官員降級或*********
2. 谯座(qiáo zuò):古代使用的一種形狀像谷子顆粒的硯台。
近義詞:
罷免、免職、革職。
反義詞:
升官、任命、提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