匐伏的意思、匐伏的詳細解釋
匐伏的解釋
伏地;趴伏。《平山冷燕》第八回:“ 冷絳雪 道:‘婢則匐伏叩頭,何禮之有?’” 清 陳鳣 《對策》:“ 蘇秦 過 洛陽 ,嫂蛇行匐伏四拜,自跪而謝。” 徐遲 《狂歡之夜》:“他想到通過一條公路,去試試運氣。正匐伏在公路邊,忽然幾輛吉普車隆隆地過來。”參見“ 匍伏 ”。
詞語分解
- 匐的解釋 匐 ú 〔匍匐〕見“ 匍”。 筆畫數:; 部首:勹; 筆順編號: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網絡擴展解釋
“匐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ú fú,其核心含義為伏地、趴伏,通常用來描述身體貼近地面的姿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指身體完全貼伏在地面,常見于表達敬畏、屈服或隱蔽的場景。例如《平山冷燕》中提到:“婢則匐伏叩頭”,體現了行禮時的謙卑姿态。
2.情感與動作延伸
- 常帶有敬畏、恐懼 的情感色彩。如徐遲《狂歡之夜》中描述士兵匐伏在公路邊試探運氣,表現出緊張與謹慎。
- 也可用于動物或人的爬行動作,如“蛇行匐伏”(像蛇一樣貼地爬行)。
3.使用場景
- 禮儀場合:古代跪拜禮的姿勢,如“匐伏叩頭”。
- 軍事或隱蔽行動:如“匐伏通過公路”。
- 文學象征:比喻對權威或信仰的絕對服從,如“頂禮膜拜”。
4.與“匍伏”的區分
- 讀音不同:“匍伏”讀作pú fú,兩者常混用,但“匍伏”更強調爬行動作,如《戰國策》中“嫂蛇行匍伏”。
- 情感差異:“匐伏”側重靜态的俯伏狀态,而“匍伏”更偏向動态的爬行。
5.例句參考
- “我匐伏在他的腳下,向他頂禮膜拜。”
- “傳說狴犴匐伏在官衙兩側,象征公正威嚴。”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故或近義詞(如“匍匐”“跪伏”),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匐伏是一個漢語詞彙,一般用來形容人或動物俯身趴在地上,低姿态靠近地面的動作或狀态。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攴”(pōu)部,右邊是“身”(shēn)部。根據筆畫計算,它共有12畫。
關于匐伏這個詞的來源,有一種說法認為它是由古代走獸留下的印記形成的。繁體版本中的匐伏與簡體版本的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今天有些許不同。然而,匐伏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發生改變。
以下是一個關于匐伏的例句:
1. 狗吓得匐伏在地上,不敢擡頭。
2. 他匐伏在床下,偷偷觀察着房間裡的動靜。
匐伏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的詞語,如“匍匐”(pú fú),意為腹貼地面行走。近義詞可以是“跪拜”(guì bài)或“匍匐不前”(pú fú bù qián)。反義詞可能是“站立”(zhàn lì)或“揚首”(yáng shǒu)。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