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謹獨的意思、謹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謹獨的解釋

猶慎獨。謂在獨處時謹慎不苟。 宋 張栻 《與曾節夫撫幹書》:“《中庸》謹獨,《大學》誠意,乃是下工夫要切處,不可悠悠放過也。” 元 戴良 《存省齋箴》:“惟 子思子 ,深閔斯世,戒懼謹獨,提綱以示。” 清 陳儀 《李封君七十壽序》:“謹獨以居,抱一以遊,故春秋日高,而有嬰孺子色,先生可謂聞道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謹獨”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修身理念,指人在獨處時仍能保持謹慎自律的品德準則。該詞由“謹”與“獨”構成:“謹”取《說文解字》“慎也”之意,強調言行審慎;“獨”指無人監督的獨處狀态。合而釋義為“在獨處無人的環境中仍能恪守道德規範”。這一概念與《禮記·大學》提出的“慎獨”思想一脈相承,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解:“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強調道德自律的内在性。

從詞源演變看,“謹獨”最早見于宋代儒學家真德秀《西山讀書記》:“君子謹其獨,非特顯明之處如此,雖暗室屋漏亦莫不然。”明清時期王陽明《傳習錄》進一步闡釋:“謹獨即是緻良知”,将外在行為規範升華為心性修養。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在獨處時謹慎不苟”,收錄于第七卷第342頁。

該詞的應用領域包含三個層面:其一為儒家倫理,與“誠意正心”的修養功夫結合;其二為宋明理學的心性論,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其三在現代延伸為管理學中的自我監督概念。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在明清家訓文獻中出現頻率最高,常用于規範家族成員行為準則。

網絡擴展解釋

“謹獨”是一個源自儒家思想的傳統概念,指人在獨處時依然保持謹慎自律的态度,強調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謹獨”讀作jǐn dú,意為在無人監督的獨處環境中,仍能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表裡如一、無愧于心。它與“慎獨”含義相通,但更側重對内心的自我審視和謹慎持守。

  2. 經典出處與哲學内涵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儒家經典《中庸》和《大學》。例如宋代張栻在《與曾節夫撫幹書》中強調:“《中庸》謹獨,《大學》誠意,乃是下工夫要切處”,認為這是修身的關鍵。元代戴良也通過《存省齋箴》闡釋其重要性,主張通過“謹獨”實現内外一緻的道德境界。

  3. 現代意義與實踐
    現代解讀中,“謹獨”不僅指行為約束,更強調通過獨處時的自我覺察,抵禦私欲和負面念頭,達到良知與天理合一的狀态。例如在無人監督時仍能保持正直,或獨處時堅持學習、反思等正向行為。

  4. 常見誤區澄清
    需注意“謹獨”并非排斥獨處,而是強調獨處時的自我管理能力。它要求個體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依然主動選擇符合道德準則的言行。

這一概念貫穿古今,既是儒家修身的核心方法論,也是現代人培養自律品格的重要參照。其本質在于通過内在道德力量的覺醒,實現從“他律”到“自律”的跨越。

别人正在浏覽...

安否胞波不祥人怅塞秤衡處境錯角待機大理市擔沉重,擔沉重兒倒杖策等别底簿低欄訂戶棟隆阿附風篁桴苡宮阃衡從和議候雁槐谷隳落昏昌見風轉篷教母矯語嘉诏鲸口夔子缭绫龍工論刑密訪敏達泯絕内方霹靂火竅領侵短三浴三薰森聳色若死灰稍縱即逝十惡什件睡榻梳翎蘇合香滕王閣通隣土包子穨響危戹五方色下神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