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手足胼胝。 明 劉基 《拙逸解》:“ 大禹 治水,手胼足胝。” 清 李必恒 《谒浮山禹廟次昌黎石鼓韻作歌》:“東漸西被朔南暨,手胼足胝難委虵。”參見“ 手足胼胝 ”。
“手胼足胝”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ǒu pián zú zhī,形容因長期辛勤勞動導緻手掌和腳底生滿老繭,常用來贊頌勤勞刻苦的精神。
詞義解析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勞有功者也。”,後被《荀子·子道》引用,強調辛勤勞動的價值。
用法與示例
近義詞與反義詞
現代語境中,該成語常被引申為對奮鬥精神的贊美,如“創新需要手胼足胝的努力”(參考,但需注意其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權威典籍理解核心含義。
手胼足胝是一個中文詞彙,用來形容手掌和腳掌上硬化的堅疣。此外,手胼足胝也可用作形容人勤勞勤懇的象征,類似于“白手起家”這個成語。
手胼足胝由5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扌),足(⻊),臼(舛),而胼和胝并沒有部首。拆分的筆畫數分别為7畫、7畫、6畫、以及19畫。
手胼足胝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諸如《史記》和《漢書》等。它的用法主要體現了勞動與勤奮的含義。
手胼足胝的繁體字為「手皮足膚」。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手胼足胝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手的部分多數情況下以“扌”代替,足的部分以“⻊”代替。
1. 他從小就是一個手胼足胝的人,不怕吃苦,一直努力工作。
2. 運動員因為經常訓練,手掌上有不少手胼足胝。
3. 這座城市是幾代人辛勤勞動的結晶,猶如手胼足胝一樣。
手勞足獲、工作繁忙、辛勤努力
勤勞、勤懇、勤奮、努力
懶惰、懶散、不努力、懈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