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ang Qichao] (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广东省新会县人。戊戌维新的领袖,学者
(1873-1929)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5年协助其师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介绍西方政治学说,鼓吹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曾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起兵反袁。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解释:
早年经历
梁启超自幼聪颖,8岁能文,9岁可作千字文,17岁中举人。后师从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与康并称“康梁”,成为戊戌变法(1898年)的核心领袖之一。
政治活动
他主张君主立宪,创办《时务报》《新民丛报》等报刊宣传变法思想,提出“变法通议”等理论,推动社会改革。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民国时期曾任司法、财政总长等职。
学术贡献
晚年专注著述与教育,在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成就斐然,代表作《饮冰室合集》影响深远。他倡导“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与社会价值。
梁启超被誉為“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人物”,其思想跨越政治、学术、文化多领域。成语“梁启超”在特定语境中可比喻卓越才华(如提及),但此用法非主流,更多指向其历史地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著作或具体事件,可参考权威历史资料或《饮冰室合集》原文。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和文化评论家。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旗手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提出“科学”一词的人之一。
梁启超的汉字“梁”拆分部首为木,并且总共有7个笔画;“启”拆分部首为启,并且总共有7个笔画;“超”拆分部首为走,并且总共有10个笔画。
梁启超的姓氏“梁”来源于古代姓氏,繁体字为「梁」。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梁启超的姓氏“梁”在古代常写作“梁”,而“启”常写作“啟”,“超”常写作“趠”或“趫”。
梁启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出推行近代教育改革。梁启超说:“教育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应该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
梁启超的姓氏“梁”可以与其他字组合成许多词,例如:梁山、梁子、梁上、梁子屯等。
梁启超的姓氏“梁”没有明确的近义词。
梁启超的姓氏“梁”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