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塔的意思、白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塔的解釋

(1).亦作“ 白墖 ”。白色的佛塔。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求那跋摩》:“是時天景澄朗,道俗哀歎,仍於其處起立白塔。” 宋 蘇轼 《赴嶺表過金陵蔣山泉老召食阻雨不及往》詩:“獨望 鐘山 叫 寶公 ,雲間白塔似孤鶴。” 金 元好問 《戊戌十月山陽雨夜》詩之二:“出門望白墖,但覺襟袖潤。” 秦牧 《藝海拾貝·魯班的妙手》:“ 北京 的白塔,破裂了也隻有他下凡了才能修補。”

(2).古地名。 唐 韓愈 《劉公墓志銘》:“ 環 之會下 濮州 ,戰 白塔 ,救 寧 陵 襄邑 ,擊 李希烈 陳州 城下,公常在軍間。”

(3).山名。《清文獻通考·兵三》:“詔會議尋議定於 白塔山 及九門各設礮五座,竪旗杆五,遇有警急,聲礮為號;杆上晝則懸旗,夜則點燈, 白塔 鳴礮則九門皆應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塔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及文化内涵如下:

一、字面釋義

白塔指通體白色的佛塔,是佛教建築的一種特殊形式。"白"形容塔身顔色,"塔"源自梵文"stūpa",意為供奉佛骨舍利或聖物的宗教建築。《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白色佛塔",常見于佛教寺院中,象征純潔與神聖。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參考鍊接:http://www.cishu.com.cn/

二、文化象征與建築特征

白塔在佛教文化中代表清淨與智慧,其形制多采用覆缽式結構(如藏式白塔),由塔基、塔身(覆缽)、相輪和塔刹組成。白色象征佛陀的慈悲與法身無垢,多見于藏傳佛教及漢傳佛教寺院。

來源:《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建築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參考鍊接:http://www.zgjsw.org/

三、著名實例與曆史意義

  1. 北京北海白塔

    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位于北海瓊華島,高35.9米,為藏式喇嘛塔。其建造與藏傳佛教在清宮的傳播密切相關,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北海白塔曆史沿革》

    參考鍊接:https://www.dpm.org.cn

  2. 揚州蓮性寺白塔

    清代仿北海白塔而建,磚石結構,高28米,體現南北佛教建築藝術的交融,有"南方小北海"之稱。

    來源:《揚州地方志·文物卷》,廣陵書社,2015年。

    參考鍊接:http://yzdfz.yangzhou.gov.cn/

四、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白塔常作為地标與精神符號出現。如老舍《駱駝祥子》描寫"北海的白塔亮着頂",象征北平的城市記憶;藏族民歌"白塔映雪山"則寄托信仰與自然交融的意境。

來源:《中國文學意象辭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網絡擴展解釋

“白塔”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涵蓋以下方面:

一、基本釋義

  1. 詞語本義
    指白色的佛塔,源自佛教建築,常見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其結構多為多層樓閣式或密檐式,象征佛教的莊嚴與智慧(、)。

  2. 延伸含義

    • 地理名稱:曆史上曾作為古地名或山名,例如唐代文獻中提到的“白塔”可能指具體地點(、)。
    • 文化意象:在文學中常比喻高潔品質或壯麗景觀,如蘇轼詩句“雲間白塔似孤鶴”(、)。

二、典型建築實例

  1. 福州白塔
    位于湧泉寺内,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塔高7層,融合明清建築風格,塔身八角形,頂部飾葫蘆形寶瓶,兼具曆史與藝術價值()。

  2. 南充白塔
    建于北宋,高39.56米,13層樓閣式磚塔,兼具唐塔風格與密檐式特點。塔身雕刻龍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北京北海白塔
    清初建造的藏式喇嘛塔,高35.9米,象征“佛法永照”。塔頂裝飾日、月及火焰紋,兼具宗教與政治意義()。

  4. 阆中白塔
    明代風水塔,高29米,外覆白灰,兼具導航與宗教功能,登塔可俯瞰嘉陵江與古城()。


三、宗教與文化意義

  1. 佛教象征
    藏傳佛教中,白塔代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塔内常供奉經文、舍利等聖物()。

  2. 多元文化融合
    例如北京妙應寺白塔由尼泊爾匠師設計,融合漢、藏、尼泊爾風格,體現中外文化交流()。


四、建築特點

如需了解具體白塔的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包乘組北碑南帖邊瑣筆閣不祥人草編常路寵焰倒橐抵鬥敦确芳黃釜钺臯魚狗碰怪秘寒齑寒食散黑馬黃連祖黃明膠交相較争借留進門盞瑾瑤軍財孔時斂兵淩跨六輔陸次論谳馬乘麻筵門階腦鏡貧難峭健锲核青春子青年會青色請粟賞田聲呼神酒獸炎思歸引速疾泰清特敕讬家偉辭畏恐惟肖惟妙文褓鄉司涀水諧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