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白墖 ”。白色的佛塔。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求那跋摩》:“是時天景澄朗,道俗哀歎,仍於其處起立白塔。” 宋 蘇轼 《赴嶺表過金陵蔣山泉老召食阻雨不及往》詩:“獨望 鐘山 叫 寶公 ,雲間白塔似孤鶴。” 金 元好問 《戊戌十月山陽雨夜》詩之二:“出門望白墖,但覺襟袖潤。” 秦牧 《藝海拾貝·魯班的妙手》:“ 北京 的白塔,破裂了也隻有他下凡了才能修補。”
(2).古地名。 唐 韓愈 《劉公墓志銘》:“ 環 之會下 濮州 ,戰 白塔 ,救 寧 陵 襄邑 ,擊 李希烈 陳州 城下,公常在軍間。”
(3).山名。《清文獻通考·兵三》:“詔會議尋議定於 白塔山 及九門各設礮五座,竪旗杆五,遇有警急,聲礮為號;杆上晝則懸旗,夜則點燈, 白塔 鳴礮則九門皆應之。”
“白塔”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涵蓋以下方面:
詞語本義
指白色的佛塔,源自佛教建築,常見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其結構多為多層樓閣式或密檐式,象征佛教的莊嚴與智慧(、)。
延伸含義
福州白塔
位于湧泉寺内,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塔高7層,融合明清建築風格,塔身八角形,頂部飾葫蘆形寶瓶,兼具曆史與藝術價值()。
南充白塔
建于北宋,高39.56米,13層樓閣式磚塔,兼具唐塔風格與密檐式特點。塔身雕刻龍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北海白塔
清初建造的藏式喇嘛塔,高35.9米,象征“佛法永照”。塔頂裝飾日、月及火焰紋,兼具宗教與政治意義()。
阆中白塔
明代風水塔,高29米,外覆白灰,兼具導航與宗教功能,登塔可俯瞰嘉陵江與古城()。
佛教象征
藏傳佛教中,白塔代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塔内常供奉經文、舍利等聖物()。
多元文化融合
例如北京妙應寺白塔由尼泊爾匠師設計,融合漢、藏、尼泊爾風格,體現中外文化交流()。
如需了解具體白塔的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網頁來源。
《白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白”和“塔”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白”字由“白”部首組成,表示顔色或狀态,總筆畫數為5。
“塔”字由“土”和“口”兩個部首組成,表示建築物,總筆畫數為12。
來源:
“白塔”一詞最早見于《莊子·讓王》:“他南面而立,謂之‘白塔’。”意指塔尖直立如玉李白,形容塔高聳入雲的樣子。
繁體:
“白塔”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白塔”,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考古和甲骨文的發現,古時的“白塔”字寫作“伐㐆”。現代漢字簡化後,寫作“白塔”。
例句:
1. 高山上的白塔聳立在雲霧之間。
2. 遠處的白塔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築。
組詞:
相關的詞語有:白色、白雲、白鴿、塔樓、塔尖等。
近義詞:
相近義詞有:佛塔、寺塔、寶塔等。
反義詞:
相反義詞有:黑塔、暗塔、灰塔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