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喻降雪。典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謝太傅 寒雪日内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 胡兒 曰:‘撒鹽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唐 元稹 《追封宋若華制》:“ 班妃 ‘裂素’之詠, 謝氏 ‘撒鹽’之章。”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時風雨猶未止,想上封正在撒鹽飛絮也。雪景之奇,于斯極矣。”
(2).喻飄柳絮。 清 汪如洋 《疏影·賦柳絮》詞:“又惹他林下詩情,記起撒鹽庭院。”
“撒鹽”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喻指降雪或柳絮
出自南朝《世說新語》:謝安與子侄賞雪時,侄子謝朗以“撒鹽空中”比喻雪景,侄女謝道韫則以“柳絮因風起”作比,後世常用“撒鹽”代指雪或柳絮紛飛的意象。
示例:唐代元稹詩句“謝氏‘撒鹽’之章”,即引用此典。
詩詞中的意象延伸
部分文學作品将“撒鹽”與“裂素”(撕絹)對仗使用,強化文字的畫面感,如“班妃‘裂素’之詠,謝氏‘撒鹽’之章”。
惡意破壞的象征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比喻故意損害他人名譽或利益的行為,如“撒鹽诋毀”。
注意:此釋義的權威性存疑,傳統文獻中較少見。
生活常識中的禁忌
科學角度指傷口接觸鹽會加劇疼痛(因高濃度鹽溶液刺激神經),衍生出“别往傷口上撒鹽”的俗語,比喻避免加重傷害。
若需深入探究文學典故,可參考《世說新語·言語》原文;網絡用語多集中于二次元社區。不同語境下的語義差異較大,需結合具體場景分析。
撒鹽是一個短語,意思是将鹽撒在食物或者其他物體上。在烹饪中,撒鹽可以提高食物的味道,增加鹹味。除了烹饪,撒鹽也可以用于各種儀式、祭祀和象征性活動。
《撒鹽》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撒和鹽。其中,撒的部首是手,筆畫數是5;鹽的部首是立,筆畫數是8。
《撒鹽》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撒的寫法為「灑」,鹽的寫法為「鹽」。
在古時候,撒和鹽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但其意思仍然相同。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很複雜,有時候會存在不同的字形變化。
1. 廚師在菜肴上撒鹽,以增加風味。
2. 在一些宗教儀式中,人們會撒鹽以象征清潔和祝福。
3. 小孩子經常撒鹽在雞蛋上。
組詞:鹽巴、鹽罐、食鹽、撒鹽者。
近義詞:撒醬油、撒調料。
反義詞:不撒鹽、不加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