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六箴的意思、六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六箴的解釋

謂六項勸戒之言。具體内容所指不一。(1)丹扆六箴, 唐 李德裕 所上。《新唐書·李德裕傳》:“時帝昏荒,數遊幸,狎比羣小,聽朝簡忽。 德裕 上《丹扆六箴》……其一曰《宵衣》,諷視朝希晚也;二曰《正服》,諷服禦非法也;三曰《罷獻》,諷斂求怪珍也;四曰《納誨》,諷侮棄忠言也;五曰《辨邪》,諷任羣小也;六曰《防微》,諷僞遊輕出也。”(2)心、口、耳、目、手、足六戒。 唐 皮日休 《六箴序》:“帝身且不德,能帝天下乎?能主家國乎?因為《心》、《口》、《耳》、《目》、《手》、《足》箴,書之于紳。安不忘危,慎不忘《六箴》乎?”(3)視、聽、好、學、進德、崇儉六戒。《宋史·吳充傳》:“ 充 作《六箴》以獻,曰視,曰聽,曰好,曰學,曰進德,曰崇儉。 仁宗 命繕寫賜皇族, 英宗 在藩邸,書之坐右。”(4)清、公、勤、明、和、慎六戒。 宋 王應麟 《小學紺珠·儆戒·六箴》:“清、公、勤、明、和、慎, 餘襄公 靖 ,從政六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六箴”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規誡意義的文體形式,特指圍繞修身養性的六個核心方面所作的箴言。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六箴”指古人(尤其以唐代柳公權為代表)為自我警醒或勸誡他人,針對日常生活中六個關鍵行為範疇所作的箴文。這六個範疇是:

  1. 視箴:關于如何正确觀察事物,強調明辨是非、洞察本質。如“非禮勿視”,告誡不當看的事物不看。
  2. 聽箴:關于如何正确聽取言論,強調兼聽則明、遠離讒言。如“非禮勿聽”,告誡不當聽的言論不聽。
  3. 言箴:關于如何謹慎言語,強調言必有據、避免妄語。如“非禮勿言”,告誡不當說的話不說。
  4. 貌箴:關于如何端正儀态舉止,強調莊重得體、符合禮儀。如“非禮勿動”(此處“動”可引申為儀态表現),告誡不當的舉止不做。
  5. 思箴:關于如何純正思想念頭,強調心存善念、摒除邪思。
  6. 事箴:關于如何正确處理事務,強調勤勉盡責、合乎道義。

二、起源與代表 “六箴”最著名的代表是唐代著名書法家、大臣柳公權所作。據《新唐書·柳公權傳》記載,唐穆宗曾向柳公權請教用筆之法,柳公權借此機會勸谏,提出“心正則筆正”的著名觀點。後來,唐文宗在位時,柳公權進一步進獻了《六箴》,即《視箴》、《聽箴》、《言箴》、《貌箴》、《思箴》和《事箴》,系統地闡述了個體在視聽言貌思事六個方面應遵循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以此諷谏皇帝修身治國。

三、文體特點與文化意義

四、總結 “六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個人道德修養的一套系統化規誡箴言,特指柳公權創作的、針對視、聽、言、貌、思、事六個方面的箴文。它源于儒家修身思想,強調通過規範日常行為細節來達到正心修身的目的,具有深刻的倫理價值和曆史意義。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六箴”詞條釋義。
  2. 《辭源》(商務印書館) - “箴”字條及文體說明。
  3. 《新唐書·柳公權傳》 - 記載柳公權作《六箴》的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

“六箴”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指代六項勸誡之言,其具體内容因不同曆史文獻或作者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箴”意為勸誡、規勸,“六箴”即六條用于自我約束或勸誡他人的準則,常用于古代道德修養或治國理政領域。


具體分類

  1. 唐代李德裕的《丹扆六箴》 唐文宗時期,李德裕針對帝王昏庸、朝政混亂的現象,提出六項勸谏:

    • 《宵衣》:勸谏君主勤于早朝,不怠慢政務;
    • 《正服》:強調服飾禮儀需符合規範;
    • 《罷獻》:反對搜羅奇珍異寶,提倡節儉;
    • 《納誨》:鼓勵君主接納忠言;
    • 《辨邪》:警示遠離小人;
    • 《防微》:提醒防範細微過失()。
  2. 唐代皮日休的“身心六戒” 皮日休從個人修身角度提出六戒,針對心、口、耳、目、手、足的行為約束:

    • 心:保持正直;
    • 口:言語謹慎;
    • 耳:聽取良言;
    • 目:明辨是非;
    • 手:行事有度;
    • 足:行止合禮()。
  3. 宋代吳充的《六箴》 宋仁宗時期,吳充向皇帝進獻的六項治國修身準則:

    • 視:觀察事物需明辨;
    • 聽:聽取意見要廣泛;
    • 好:愛好應合乎正道;
    • 學:注重學習修養;
    • 進德:不斷提升品德;
    • 崇儉:崇尚節儉()。
  4. 宋代的官德六箴 另一版本強調官吏應遵循的六項原則:

    • 清:清廉;
    • 公:公正;
    • 勤:勤勉;
    • 明:明斷;
    • 和:和睦;
    • 慎:謹慎()。

“六箴”并非固定内容,而是根據不同曆史背景和需求衍生出的道德或政治準則,體現了古代中國對修身、齊家、治國的重視。其核心思想是通過自我約束和外部規勸,達到個人完善與社會和諧的目标。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宋史》等史籍()。

别人正在浏覽...

拜将封侯,拜相封侯百子堂鼻屎持滿除命黜削賜帛叢霄從正達官要人大散關德惠雕鈲帝佐都候肺府伏路附炎剛辰格覽歌堂鈎聯過端古意杭潁環眼馬曶曶蹇跂交通線角招嘉慰金樓子究習苦夏藍灰色爛精銀臨水登山冒涉螞蟻搬泰山明眼漢凝冬諾許旁鄰跑樓朋幫披荊倩服欽承青簇簇沙果菽藿挑綴頹志望磚毋違銷釋吓殺隙壁邪佞系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