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顧艱險而跋涉。《後漢書·東平獻王蒼傳》:“帝以 蒼 冒涉寒露,遣謁者賜貂裘。” 唐 韓愈 《送靈師》詩:“ 靈師 不掛懷,冒涉道轉延。”《宋史·外國傳四·交趾》:“﹝ 丁承正 等﹞由 海口 入大海,冒涉風濤,頗歷危險。”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方外玄蹤二》:“﹝ 葛洪 ﹞尋書問義,不遠數千裡,崎嶇冒涉,期於必得。”
冒涉,漢語複合動詞,由“冒”與“涉”兩個語素構成。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冒”字包含“不顧危險或惡劣環境”的義項,“涉”字則有“經曆、跋涉”的釋義。兩字組合後,“冒涉”特指不避艱險地跋涉或經曆危險境地,常見于描述古代行軍、外交使節遠行等場景。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釋為“冒險涉曆”,強調主體在明知存在艱難險阻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前行。例如《後漢書·馬援傳》記載“援謂官屬曰:吾在浪泊、西裡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仰視飛鸢跕跕堕水中,卧念少遊平生時語,何可得也”,這段描述正體現了将士們冒涉瘴疠之地的曆史用例。
現代漢語中,“冒涉”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解讀與文學創作領域。其近義詞包括“跋涉”“曆險”等,但語義側重不同:“跋涉”強調行程艱辛,“曆險”突出危險經曆,而“冒涉”則兼具主觀冒險意志與客觀環境惡劣的雙重含義。
“冒涉”是一個漢語詞彙,指“不顧艱險而跋涉”,常用于描述克服困難、冒險前行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但通過古籍和詩詞可了解其文化内涵。如需更多文獻例句,可參考《後漢書》或唐宋詩詞集(、)。
奔衄辯言裱绫不一一纏緬沖犯愁心貙犴穿刺創客次世從彜帶寬到底電燭東撈西摸奮翅汾海焚書扶世疳積鬼黠古驿害理花腮火石炮簡亵嗟夫精绮今茲連城璧列光攣弱目連排兒盤歌龐眉白發偏列千年棗淺弱器量寝罷耆年碩德窮林羣枉森森芊芊紗帽生設科糁粒石紐食馔一口説話的私分調風舞蹈銜鋒詳博祥鸾蕭寂惜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