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承的意思、欽承的詳細解釋
欽承的解釋
恭敬地繼承或承受。《書·說命下》:“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惟 説 式克欽承。” 三國 魏 曹丕 《與锺大理書》:“嘉貺益腆,敢不欽承。” 唐 王維 《為崔常侍謝賜物表》:“臣幸居無事,待罪 西門 ,恭守嘉謨,欽承成憲。” 宋 王安石 《覃恩轉官二道诏》:“爾等能以忠力靖共職事,進位一等。往其欽承。”
詞語分解
- 欽的解釋 欽 (欽) ī 恭敬:欽佩。欽敬。欽慕。欽贊。欽遲(敬仰。舊時書函用語)。 封建時代指皇帝親自所做:欽命。欽賜。欽差(乮 )(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處理重大事件的官員)。 筆畫數:; 部首:钅;
- 承的解釋 承 é 在下面接受,托着:承重。承受。 擔當,應允:承擔。承當。承包。承做。承認。 受到,蒙受:承蒙。承恩(蒙受恩澤)。 繼續,接聯:繼承。承平(指社會比較持久安定的局面)。承前啟後。 順從,迎合:奉
網絡擴展解釋
“欽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恭敬地繼承或承受,常用于表達對先人遺志、傳統或恩賜的敬重态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欽:本義為“恭敬、欽佩”,強調發自内心的尊崇。
- 承:意為“接受、繼承”,如“承襲”“承繼”,側重對事物或責任的接納。
- 組合義:兩字結合後,指以謙恭、莊重的态度繼承或接受某種事物,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達對先王制度、恩典的遵從。
二、文獻例證
- 《尚書·說命下》
“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惟説式克欽承。”
——強調以恭敬之心繼承先王制定的法度。
- 曹丕《與鐘大理書》
“嘉贶益腆,敢不欽承。”
——表達對他人饋贈的敬重接受。
- 王維《為崔常侍謝賜物表》
“欽承成憲”
——體現對既定規則或恩賜的恭順态度。
三、語境與用法
- 適用場景:多用于正式文書、禮儀場合,如謝恩、繼位、遵奉傳統等。
- 現代延伸:可引申為對文化、精神遺産的傳承,如“欽承家風”“欽承師訓”。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敬承、恭受、奉行
- 反義詞:悖逆、違抗、廢棄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或例句,可參考、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欽承
欽承是一個漢語詞語,可以拆分成钅和承兩個部分,其中钅是該字的部首,而承是該字的偏旁。欽承的筆畫數為10畫。
欽承一詞源自《大學》中的“腓則利王使梁鴻書至于陳”。在古代,腓則利王是親王封號,使是派遣,梁鴻是王室信使,陳是收件地。後來,人們使用“欽承”來描述封王使命以及旨意傳達的過程。
欽承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欽承”,與簡體字寫法一樣,隻是書寫形式上略有區别。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一些不同。例如,在商周時期,人們使用象形文字,字形比較簡單直觀,與現代的字形差異較大。隨着時代的變遷,漢字的寫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樣子。
以下是“欽承”的例句:
- 皇帝親自欽承(接受)以父親名字命官。
- 特首诏程登廣告,欽承各界人士立場。
除了“欽承”,還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欽差”、“欽點”、“欽敬”等。
與“欽承”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承受”、“接受”、“應承”等。
而與“欽承”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拒絕”、“回絕”、“拒承”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