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頹志的意思、頹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頹志的解釋

謂意志消沉。 唐 韋應物 《郊居言志》詩:“何異林栖鳥,戀此復來還。世榮斯濁已,頽志亦何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頹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uí zhì,由“頹”(衰落、消沉)和“志”(志向、意志)組合而成,形容人的志向消沉、意志衰退,失去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态。

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因挫折或環境影響,導緻原本的志向和進取心逐漸消退,精神狀态萎靡不振。例如:“他經曆失敗後頹志難振,終日無所事事。”

  2. 詞源與結構

    • 頹:本義為倒塌(如“頹垣斷壁”),引申為衰敗、消沉(如“頹喪”)。
    • 志:指志向、意志(如“人窮志不短”)。
      兩字結合後,強調意志的衰退狀态。
  3. 文學用例
    唐代詩人韋應物在《郊居言志》中寫道:“世榮斯濁已,頹志亦何攀”,通過“頹志”表達對世俗榮華的厭倦與自我意志的消沉。

  4.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心灰意冷、萎靡不振。
    • 反義詞:鬥志昂揚、意氣風發。

使用建議: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描述長期受挫後的心理狀态,需結合具體情境使用。若需更豐富的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頹志的意思

頹志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失去鬥志、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頹字由部首頁(pái)和帶兩點橫折的示意字亻(人)組成,共計12畫。

來源與繁體

頹字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其繁體寫作頹。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頹字的寫法發生了變化。原本的寫法是将帶兩點橫折的示意字亻(人)置于頁字下方,形似「頁退」。後來演變為現在的寫法。

例句

1. 常遭受挫折之後,他變得頹志喪氣,無法繼續前進。

2. 失去工作後,他陷入了頹志的狀态,整天無所事事。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頹廢、頹敗、頹靡、頹然。

近義詞:氣餒、消沉、沮喪。

反義詞:積極、堅韌、有志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