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六项劝戒之言。具体内容所指不一。(1)丹扆六箴, 唐 李德裕 所上。《新唐书·李德裕传》:“时帝昏荒,数游幸,狎比羣小,听朝简忽。 德裕 上《丹扆六箴》……其一曰《宵衣》,讽视朝希晚也;二曰《正服》,讽服御非法也;三曰《罢献》,讽敛求怪珍也;四曰《纳诲》,讽侮弃忠言也;五曰《辨邪》,讽任羣小也;六曰《防微》,讽伪游轻出也。”(2)心、口、耳、目、手、足六戒。 唐 皮日休 《六箴序》:“帝身且不德,能帝天下乎?能主家国乎?因为《心》、《口》、《耳》、《目》、《手》、《足》箴,书之于绅。安不忘危,慎不忘《六箴》乎?”(3)视、听、好、学、进德、崇俭六戒。《宋史·吴充传》:“ 充 作《六箴》以献,曰视,曰听,曰好,曰学,曰进德,曰崇俭。 仁宗 命缮写赐皇族, 英宗 在藩邸,书之坐右。”(4)清、公、勤、明、和、慎六戒。 宋 王应麟 《小学紺珠·儆戒·六箴》:“清、公、勤、明、和、慎, 余襄公 靖 ,从政六箴。”
“六箴”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规诫意义的文体形式,特指围绕修身养性的六个核心方面所作的箴言。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核心含义 “六箴”指古人(尤其以唐代柳公权为代表)为自我警醒或劝诫他人,针对日常生活中六个关键行为范畴所作的箴文。这六个范畴是:
二、起源与代表 “六箴”最著名的代表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大臣柳公权所作。据《新唐书·柳公权传》记载,唐穆宗曾向柳公权请教用笔之法,柳公权借此机会劝谏,提出“心正则笔正”的著名观点。后来,唐文宗在位时,柳公权进一步进献了《六箴》,即《视箴》、《听箴》、《言箴》、《貌箴》、《思箴》和《事箴》,系统地阐述了个体在视听言貌思事六个方面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此讽谏皇帝修身治国。
三、文体特点与文化意义
四、总结 “六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套系统化规诫箴言,特指柳公权创作的、针对视、听、言、貌、思、事六个方面的箴文。它源于儒家修身思想,强调通过规范日常行为细节来达到正心修身的目的,具有深刻的伦理价值和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
“六箴”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指代六项劝诫之言,其具体内容因不同历史文献或作者而有所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箴”意为劝诫、规劝,“六箴”即六条用于自我约束或劝诫他人的准则,常用于古代道德修养或治国理政领域。
唐代李德裕的《丹扆六箴》 唐文宗时期,李德裕针对帝王昏庸、朝政混乱的现象,提出六项劝谏:
唐代皮日休的“身心六戒” 皮日休从个人修身角度提出六戒,针对心、口、耳、目、手、足的行为约束:
宋代吴充的《六箴》 宋仁宗时期,吴充向皇帝进献的六项治国修身准则:
宋代的官德六箴 另一版本强调官吏应遵循的六项原则:
“六箴”并非固定内容,而是根据不同历史背景和需求衍生出的道德或政治准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视。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自我约束和外部规劝,达到个人完善与社会和谐的目标。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唐书》《宋史》等史籍()。
爆玉米花猜惊楚捶出牌大矩敌情递驮动车端贰独对督训贰部沸射风风势抚揉傅重贡行归来故蕖骇炫滈汗话旧胡角交存假似金榜金戈铁甲九通衢镌铭鞠恭局限性开假炼钢露表明皇明齍谬听墨癖拿腔辇跸蒲服清零轻容青秀秦王破阵乐饶余睿好沙涂水利化説颂疏香随军粟文镗锝探马赤军天九牌恸绝歪点子献殷勤溪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