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趨從正道。《易·隨》:“《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 孔穎達 疏:“所執官守正,能隨時渝變以見貞正,則往隨從。” 唐 孔穎達 《毛詩正義序》:“作之者所以暢懷舒憤,聞之者足以塞違從正。”
(2).依從正體。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書證》:“吾昔初看《説文》,蚩薄世字,從正則懼人不識,隨俗則意嫌其非,略是不得下筆也。”
(3).遵循,修正。 明 唐順之 《送陸訓導序》:“昔者 孔子 患 鄭 衛 之聲亂於《雅》《頌》,乖剌無所從正,乃周流四方。”
“從正”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兩個角度解析:
一、歸從正道 指遵循正确的道德規範或行為準則。例如《論語·子路》中“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便蘊含了主張名實相符、行為合道的思想。清代學者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強調:“君子之學,将以反躬實踐而歸于正”,體現儒家對踐行正道的追求。
二、依從正體 在文字學領域特指采用規範書寫形式。許慎《說文解字·叙》載:“秦書有八體,漢興有草書,而《尉律》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又以八體試之”,說明古代對文字正體的官方認定。現代漢字規範中,“從正”指使用《通用規範漢字表》确認的标準字形。
參考來源
“從正”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趨從正道
指遵循正确的道德準則或行為規範。
依從正體
指在文字、禮儀等方面遵循标準形式或規範。
遵循并修正
指在原有基礎上進行調整和完善。
成語角度
作為成語時,“從正”強調以正直、公正的态度處事。
現代應用
在日常生活或文學中,常用于表達“堅持原則”或“回歸正軌”,例如:“處理問題應從正出發,不可偏私”。
“從正”的核心思想是遵循正道與規範,既包含道德層面的正直,也涉及文化、制度的标準統一。其意義隨語境變化,但始終圍繞“正”的價值導向展開。
如需進一步查閱詳細文獻,可參考《易經》《顔氏家訓》等古籍。
挨次百幅被白劄子邦傑摽季彩色攝影長暮愁山悶海籌設楚木從風而服摧怆大門官單宣溝樓沽名顧募鴻都進道金凫景入桑榆近光鏡子金天羁牽涼粉兩謝利巴邏逤髦髫磨車凝簡凝視牛筋俳笑帔子拼綴魄門譜傳傾家敗産情蹤祈文卻歸榮牒色飛眉舞生各紮神悟十八賢詩婢事火咒龍水關樹懶熟梅天氣死中求活聳體腲脮鮮鲙銜弦小猴子效率邪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