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樂章名。招,通“ 韶 ”。《孟子·梁惠王下》:“﹝ 齊景公 ﹞召太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説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 趙岐 注:“《徵招》、《角招》,其所作樂章名也。” 孫奭 疏:“必作其《徵招》、《角招》之者,蓋徵以為事,角以為民,皆以招名之。” 朱熹 集注:“招與韶同……樂有五聲,三曰角為民,四曰徵為事。招,舜樂也。”
“角招”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文獻和文學創作兩個維度解釋,具體如下:
來源與讀音
最早見于《孟子·梁惠王下》,齊景公命太師創作“君臣相悅之樂”,即《徵招》《角招》兩首樂章。其中“招”通“韶”,指舜樂,讀音為“sháo”。
五聲(宮、商、角、徵、羽)中,“角”對應“民”,“徵”對應“事”,故《角招》可能蘊含安民、治事的寓意。
注釋與延伸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強調“招與韶同”,趙岐、孫奭等學者也指出其與上古雅樂的關聯。
南宋詞人姜夔以“角招”為名創作自度曲,注“黃鐘清角調”,表達懷舊寄情之意,如《角招·話離索》中“同話舊遊,凄然枨觸予懷”。趙以夫《虛齋集》中亦有同名作品。
宋代文人常以“角招”代指雅樂或寄托理想,如:
總結
“角招”既指先秦雅樂,又為宋詞詞牌,兼具禮樂文化與文學創作的雙重内涵。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孟子》原文或姜夔《白石道人歌曲》。
《角招》是一個中文詞彙,可以理解為“挖掘角色潛力”或“發掘人才特長”的意思。這個詞常用在職場管理或教育培訓中,指的是通過評估和發現個體的優勢和特長,幫助其發揮最大潛力。
《角招》的拆分可以按部首進行,其中“角”的部首是“⺈”,表示“角”的意思;而“招”的部首是“扌”,表示“手”的意思。按照筆畫來拆分,可以分為9個筆畫。
《角招》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确定,但它主要用于培養潛力和挖掘人才的領域,可能起源于對于人力資源管理的需求。這個詞彙在近年來的企業發展和人才培養中越來越常見。
《角招》的繁體字是「角招」,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革,因此《角招》也可能有不同的古時候寫法。然而,對于《角招》并沒有确定的古代寫法資料。
1. 公司為了激發員工的創造力,采用角招的方法來發現和培養他們的潛力。
2. 教育界開始注重角招,希望挖掘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自己。
組詞:角色、招募、角度、招聘。
近義詞:潛力挖掘、人才發掘、優勢發掘。
反義詞:角色限制、潛力浪費、不發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