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帛的意思、賜帛的詳細解釋
賜帛的解釋
(1).賞給布帛。《漢書·文帝紀》:“其九十已上,又賜帛人二疋,絮三斤。” 唐 王維 《送元中丞轉運江淮》詩:“歡沾賜帛老,恩及卷綃人。”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制科詞賦三經宏博》:“先是 荊國 王安石 嘗賦詩試闈中雲:‘當時賜帛倡優等,今日掄才将相中。’”
(2).謂皇帝敕令臣下自缢。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舊聞·燒壞》:“其母恨 禮 甚,又詣刑部,請照 陶和氣 例,淩遲後焚屍揚灰。有旨賜帛,而 噶禮 又賄囑帛繫未絶時,即行棺殮。”《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幸是天恩浩蕩,念他薄薄的有些軍功,法外施仁,加恩賜帛,令他自盡。”
詞語分解
- 賜的解釋 賜 (賜) ì 給,舊時指上級給下級或長輩給小輩:賜予。賜死。賞賜。恩賜。 敬辭:請賜教。希賜函。 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厚賜。受賜良多。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帛的解釋 帛 ó 絲織品的總稱:布帛。帛書。帛畫。化幹戈為玉帛(喻變争鬥為友善)。竹帛(指書籍)。簡蠹帛裂(書壞了)。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賜帛”是一個曆史語境豐富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賜帛”最初指古代帝王對貴族、功臣或特定群體賞賜布帛的行為。帛是古代珍貴的絲織品,這類賞賜既體現物質獎勵,也象征榮譽表彰。例如:
- 《漢書·文帝紀》記載漢文帝賜予九十歲以上老人“帛二疋,絮三斤”,體現仁政;
- 唐代王維詩句“歡沾賜帛老”描繪了受賞者的喜悅。
二、延伸含義
在特定曆史情境下,“賜帛”被賦予特殊含義:
- 敕令自缢的委婉說法
清代文獻中,“賜帛”指皇帝命令臣子用白绫自盡,屬于一種保留體面的死刑方式。例如:
- 清代錢泳《履園叢話》記載官員噶禮被“賜帛”後賄賂執行者提前入殓;
- 《兒女英雄傳》提到官員因罪被“加恩賜帛,令其自盡”。
三、字義分解
- 賜:指上級對下級的給予,含尊卑色彩(如“賞賜”“厚賜”);
- 帛:古代絲織品總稱,象征貴重(如“玉帛”“財帛”)。
四、使用場景
- 褒獎功績:常見于表彰忠臣、孝子或高齡老人;
- 政治刑罰:多出現于明清史料,反映皇權對臣子的生殺予奪。
注意:現代語境中,“賜帛”的第二種含義已極少使用,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若涉及曆史研究,建議查閱《漢書》《清史稿》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賜帛這個詞源自古代中國,是一種禮物或饋贈的形式。它由“賜”和“帛”兩個字組成。
- 部首和筆畫:賜的部首是貝,筆畫數為12;帛的部首是巾,筆畫數為12。
- 來源:賜帛最早出現在《詩經·豳風·丘中有麻》中,意為賜予他人帛布。
- 繁體:賜帛在繁體中仍然保持相同的形狀,沒有發生變化。
- 古時候漢字寫法:賜帛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仍然保持一緻。
- 例句:他父親賜帛給他作為生日禮物。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
- 賜予:表示給予或贈送。
- 帛布:古代常用的絲織物之一。
- 饋贈:表示送禮或贈送。
近義詞和反義詞:
- 近義詞:賜與、授予
- 反義詞:索取、剝奪
段落标題請參考下文給出的示例。希望這些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