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披荊斬棘 ”。
“披荊”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與“斬棘”連用為成語“披荊斬棘”,表示在艱難環境中勇往直前、克服困難。以下是詳細解釋:
“披荊”字面意為“撥開荊棘”,比喻在困難或阻礙面前不畏艱險、奮勇前行。其核心意義是形容人具有開拓精神和堅韌的意志。
“披荊”的典故可追溯至《史記·劉敬傳》中的記載:劉敬病重時仍堅持起身,“披荊而進”,表達不願消極等待、積極面對挑戰的态度。這一行為成為後世形容不畏艱險的象征。
作為“披荊斬棘”的簡稱,該成語出自《後漢書·馮異傳》,原文為“為吾披荊棘,定關中”,指清除障礙、開拓道路。現代多用于描述創業或奮鬥過程中克服困難的精神。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強調面對困境時的勇氣和行動力。例如:“科研工作者披荊斬棘,攻克技術難關。”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8、10)。
披荊是一個成語,意為沖破荊棘,勇往直前。下面分别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進行說明。
披荊是由“扌”和“艹”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扌”表示手的意思,艹則表示草的意思。總共有9畫。
披荊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孟子·離婁上》:“終身替天行道,披荊斬棘。”這是說孟子一生都在努力為天下人謀福利,不畏艱險。
披荊的繁體字為「披荊」,其中「荊」是「草」的繁體。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披荊」的寫法和現代基本一緻,沒有太大差異。
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披荊斬棘的征程。
披堅執銳、披沙揀金、披肝瀝膽。
勇往直前、奮不顧身、争先恐後。
膽小怕事、優柔寡斷、畏難退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