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凓的意思、凜凓的詳細解釋
凜凓的解釋
寒冷。 唐 歐陽詹 《回鸾賦》:“四門大開,七寝停驚,颺凜凓以風清,寂澄凝而月靜。” 明 劉基 《為詹同文題浙江月夜觀潮圖》詩:“商聲爽淅合羣籟,澤國凜凓寒欲凍。”
詞語分解
- 凜的解釋 凜 ǐ 寒冷:凜冽。凜凜。 嚴肅,嚴正有威勢:凜然。凜若冰霜。 筆畫數:; 部首:冫; 筆順編號:
- 凓的解釋 凓 ì 寒冷。 筆畫數:; 部首:冫;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凜凓”是一個較為書面化且帶有古雅色彩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寒冷刺骨的狀态或氛圍。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寒冷刺骨
- “凜凓”的核心意義是指極其寒冷,寒氣逼人,深入骨髓的程度。
- 它描述的不僅是溫度低,更強調寒冷帶來的尖銳、刺骨、令人戰栗的感受,常帶有一種嚴酷、肅殺的意味。例如:“北風凜凓,行人瑟縮。” 形容寒風刺骨,凍得人發抖。
二、詞義構成與來源
- “凜” (lǐn):
- 本義指寒冷。《說文解字》釋為:“凜,寒也。” 段玉裁注:“凜冽,寒意。”
- 引申義有:嚴肅、嚴厲、令人敬畏的樣子(如“凜然”、“凜若冰霜”),這種引申義也源于寒冷給人的威嚴、不可侵犯之感。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對“凜”的釋義。
- “凓” (lì):
- 本義同樣指寒冷。《廣韻》釋為:“凓,寒凓。” 它常與“凜”或“冽”連用,強化寒冷的程度。
- 來源參考:《廣韻》對“凓”的釋義。
- “凜凓”合用:
- 屬于同義複詞,兩個表示寒冷的字疊加使用,起到強調和加重語氣的作用,極言其寒冷程度之深、之烈。這種構詞方式在古漢語中常見(如“寒冷”、“饑餓”)。
三、用法與語境
- 描述自然氣候/環境: 最常用于形容冬季的寒風、冰雪天氣或陰冷潮濕的環境。例如:“深冬時節,山間凜凓異常。”
- 營造氛圍/感受: 可用于比喻性地描述某種令人不寒而栗的氣氛或心理感受,如肅殺、嚴峻、恐懼等。例如:“戰場上的氣氛凜凓肅殺。”
- 書面語色彩: 相較于“寒冷”、“冰冷”、“刺骨”,“凜凓”更具書面語色彩和文學性,常見于詩詞、散文或較為正式的描述中。
“凜凓”意指極其寒冷,寒氣刺骨逼人。它由兩個均表寒冷的字“凜”和“凓”同義複合而成,通過疊加強化了寒冷的程度和帶來的強烈感受(如戰栗、肅殺)。該詞帶有較強的書面語和文學色彩,常用于描繪嚴酷的自然環境或營造嚴峻、令人敬畏的氛圍。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對“凜”、“凓”及“凜凓”詞條的權威釋義。
- 《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對“凜冽”(與“凜凓”義近)的規範解釋。
- 《說文解字》 (漢·許慎 撰):對“凜”字本義的經典解釋。
- 《廣韻》 (宋·陳彭年 等 重修):對“凓”字本義的記錄。
- 漢典網 (zdic.net):綜合各類字詞典資源,提供“凜”、“凓”的字形、字音、字義及古籍書證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凜凓”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寒冷刺骨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凜凓”指極端的寒冷,強調寒氣逼人、深入骨髓的冷感。該詞常用于描述冬季嚴寒或寒風刺骨的環境,也可比喻氣氛的冷峻(如冷漠的房間或緊張的會議場景)。
2.古籍用例
- 唐代歐陽詹《回鸾賦》中寫道:“颺凜凓以風清,寂澄凝而月靜”,描繪寒風凜冽的意境。
- 明代劉基的詩句“澤國凜凓寒欲凍”,形容寒冷到幾乎凍結的狀态。
3.結構與用法
- 詞性:形容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描寫。
- 近義詞:凜冽、嚴寒、刺骨。
- 使用提示: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典文學或特定修辭場景。
4.擴展說明
“凓”單字本義為寒冷(如《廣韻》注“力質切,入質,來”),與“凜”組合後強化寒冷程度。需注意該詞為生僻詞彙,日常交流中更常用“寒冷”“凜冽”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詩句背景,可參考《回鸾賦》或劉基詩作。
别人正在浏覽...
白丑白腰兵要地志陳驚座陳黦沖決詞魔抵角戲吺誻都辇返本還原梵教鳳雛麟子風問封夷高招嘎斯工糈豪望和易虎癡僭溢矯激交歧乩筆極樂鳥兢嚴浄域斤石進退無措技士絶長補短窭子客戶蠟本遼僻領意摟伐漏巵論囚漭滉末大拿鬥牽纏虔奉清越染戕繞口令荛牧日食宂阘上唇衰翁睡椅私衙童龀屯夷無義芗劇細眯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