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 魏 許褚 的别號。因其勇猛而癡愚,故有是稱。《三國志·魏志·許褚傳》:“﹝ 馬超 ﹞乃問 太祖 曰:‘公有虎侯者安在?’ 太祖 顧指 褚 , 褚 瞋目盼之。 超 不敢動,乃各罷……軍中以 褚 力如虎而癡,故號曰 虎癡 。”
“虎癡”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虎癡”由“虎”(象征勇猛)和“癡”(指癡迷、狂熱)組成,形容人對某事物表現出極度的熱情與執着,甚至不顧一切地追求。例如:
該詞特指三國時期魏國名将許褚。《三國志》記載,許褚因力大如虎且性格憨直,被軍中稱為“虎癡”。典型事迹包括:
現代語境中,“虎癡”偶爾用于比喻類似特質的人物,如某些藝術家或運動員(注:此例來源權威性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使用)。
《虎癡》這個詞指的是人們對虎的瘋狂熱愛或迷戀。形容一個人對虎有着異常的狂熱和執着,表達了對虎的癡迷程度極高的意思。
《虎癡》這個詞由“虎”和“癡”兩個字組成。
“虎”的部首是又,拼音是hǔ,它是一隻猛獸虎的象形字,表示猛壯有力。
“癡”的部首是疒,拼音是chī,它是由疒和止組成的,表示瘋狂、癡迷、愚笨。
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1畫,其中“虎”字的筆畫數為7畫,“癡”字的筆畫數為4畫。
《虎癡》一詞是出自明代馮夢龍的小說《警世通言》中的一則短篇故事。
繁體字“虎癡”的寫法為「虎癡」。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以“虎癡”中的“虎”字為例,古代常用的寫法為「虍」。
他一直迷戀虎,可以說是個《虎癡》。
1. 虎嘯(tiger roar,形容虎發出的聲音); 2. 癡迷(obsessed,形容對某事物或某人癡迷); 3. 虎珀(tiger skin,指虎皮)。
1. 虎狂(形容對虎的狂熱); 2. 虎迷(形容對虎的迷戀); 3. 虎縱(指對虎的放縱和縱容)。
1. 離虎(離開虎,形容對虎的遠離或膽小); 2. 智虎(智慧的虎,指對虎的敬畏和尊重); 3. 虎憂(虎的憂郁,指對虎的擔憂和傷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