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原指 彌陀 所居之淨土,後為寺院的别稱。《南史·隱逸傳下·庾詵》:“ 上行先生 已生 彌陁 浄域矣。” 唐 楊炯 《梓州惠義寺重閣銘》:“遠覽形勢,虔心浄域。” 明 唐順之 《遊嵩山少林寺》詩:“浄域 龍岩 上,香臺 鷲嶺 邊。” 清 鈕琇 《觚賸·圓圓》:“遇亂能全,捐榮不禦,皈心浄域,晚節克終。”
“浄域”是一個佛教術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浄”與“淨”為異體字,兩者通用;“域”指疆界或範圍。因此“淨域”與“浄域”含義相同。
該詞多用于佛教典籍、古典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日常使用較少,常見于對寺院、修行境界的雅化表達。
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術語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南史》《觚賸》等古籍。
浄域(jìng yù)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為“清潔的領域”或“淨化的地方”。下面将對該詞進行進一步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方面進行介紹。
浄(jìng)是由水(氵)和争(爭)兩個部首組成,擁有9個筆畫;域(yù)是由土(土)和或(戶)兩個部首組成,擁有11個筆畫。
浄域是一個由日本創辦的禅宗佛教寺院用語,意指寺廟内部或周邊特定的清潔和淨化的區域。這個詞彙強調了在寺廟的特殊地點或空間中,供奉佛像和祭祀、修行所需的區域應當保持清潔潔淨。
在繁體字中,浄域被寫作「淨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浄域可以被寫作「淨域」。當時的漢字書寫方式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形狀和意義基本保持一緻。
1. 這個庭院經過清掃後,成為了一個浄域。
2. 寺廟的後院是一片浄域,供僧侶們修行和冥想使用。
浄心、浄水、浄土、浄淨、浄化、浄空等。
淨土、清潔、幹淨
肮髒、污染、雜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