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絶長補短的意思、絶長補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絶長補短的解釋

從長的地方截取一部分接補在短的地方。本指計量國土縱廣而言。《孟子·滕文公上》:“今 滕 絶長補短,将五十裡也,猶可以為善國。” 趙岐 注:“ 滕 雖小,其境界長短相補,可得大五十裡子男之國也。”亦作“ 絶長繼短 ”、“ 絶長續短 ”。《墨子·非命上》:“古者 湯 封於 亳 ,絶長繼短,方地百裡。”《戰國策·楚策四》:“今 楚國 雖小,絶長續短,猶以數千裡,豈特百裡哉?”後常用為移多補少、以有馀補不足之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絶長補短"(現多寫作"截長補短")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截取多餘的部分來彌補不足的部分,以達到整體平衡或合理利用資源的目的。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含義

    "絶"(通"截",切斷)、"長"(多餘的部分)、"補"(補充)、"短"(短缺的部分)。合指将過長的部分截斷,用于補充短缺的部分,比喻通過調整使事物均衡。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引申義

    • 資源調配:在分配或使用人力、物力時,取有餘以補不足,實現優化配置。
    • 學習借鑒:吸取他人長處彌補自身短處,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言:"今滕,絶長補短,将五十裡也。"(指滕國通過土地調整擴大疆域)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曆史淵源與經典用例

  1. 先秦典籍

    最早見于《孟子·滕文公上》,孟子以滕國"絶長補短"為例,說明小國通過合理規劃亦可發展:"今滕,絶長補短,将五十裡也,猶可以為善國。"

    來源:《孟子譯注》(中華書局)

  2. 後世演變

    漢代《戰國策·秦策一》進一步引申為取長補短:"臣願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截長補短,方數千裡。"

    來源:《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現代應用場景

  1. 教育領域

    提倡師生間"截長補短",如教師以學生特長啟發其短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來源:《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 管理決策

    企業通過整合優勢資源彌補薄弱環節,例如将過剩部門的人力調配至緊缺崗位。

    來源:《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商務印書館)


四、近義辨析


"絶長補短"既是一種資源優化策略,亦為自我提升的智慧,其哲學内核貫穿古今實踐,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緻中和"的平衡思想。

網絡擴展解釋

“絶長補短”(也寫作“絕長補短”)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通過截取長的部分來彌補短的不足,以達到平衡或完善的效果。最初用于描述古代國家調整領土邊界,如《孟子·滕文公上》中滕國通過“絕長補短”将國土整合為五十裡,成為可治理的邦國。

二、出處與典故

三、引申意義

四、使用場景

  1. 客觀描述:用于地理、數學等領域的測量與調整(如土地規劃)。
  2. 比喻意義:適用于個人成長、企業管理、團隊協作等場景,強調優化資源配置或能力整合。

五、示例

該成語兼具具體操作與抽象哲理,既反映古代治國智慧,也蘊含現代發展觀,核心在于通過互補實現整體優化。

别人正在浏覽...

白獺髓罷了閉門墐戶成習侈禦出見詞調達到單民點石谛眂頓茶頓飯多年掇撷飛跑峯岠楓叟否道腐散腹蟹目蝦彀當刮刮古查鶴辔花礎壞證回擊呼來喝去獎杯交集角戰解衣抱火京師大學堂九漏烈味留連忘返默佑木葉鬧泛篷廬貧窮潦倒迫迮切害窮鳥三日曲水埽境上課莎衣沈浮沈光香詩主摔闊牌子提起頭敵頭水船五陵豪氣翔湧賢身貴體嘯指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