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凓的意思、凛凓的详细解释
凛凓的解释
寒冷。 唐 欧阳詹 《回鸾赋》:“四门大开,七寝停惊,颺凛凓以风清,寂澄凝而月静。” 明 刘基 《为詹同文题浙江月夜观潮图》诗:“商声爽淅合羣籟,泽国凛凓寒欲冻。”
词语分解
- 凛的解释 凛 ǐ 寒冷:凛冽。凛凛。 严肃,严正有威势:凛然。凛若冰霜。 笔画数:; 部首:冫; 笔顺编号:
- 凓的解释 凓 ì 寒冷。 笔画数:; 部首:冫;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凛凓”是一个较为书面化且带有古雅色彩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寒冷刺骨的状态或氛围。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核心含义:寒冷刺骨
- “凛凓”的核心意义是指极其寒冷,寒气逼人,深入骨髓的程度。
- 它描述的不仅是温度低,更强调寒冷带来的尖锐、刺骨、令人战栗的感受,常带有一种严酷、肃杀的意味。例如:“北风凛凓,行人瑟缩。” 形容寒风刺骨,冻得人发抖。
二、词义构成与来源
- “凛” (lǐn):
- 本义指寒冷。《说文解字》释为:“凛,寒也。” 段玉裁注:“凛冽,寒意。”
- 引申义有:严肃、严厉、令人敬畏的样子(如“凛然”、“凛若冰霜”),这种引申义也源于寒冷给人的威严、不可侵犯之感。
-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对“凛”的释义。
- “凓” (lì):
- 本义同样指寒冷。《广韵》释为:“凓,寒凓。” 它常与“凛”或“冽”连用,强化寒冷的程度。
- 来源参考:《广韵》对“凓”的释义。
- “凛凓”合用:
- 属于同义复词,两个表示寒冷的字叠加使用,起到强调和加重语气的作用,极言其寒冷程度之深、之烈。这种构词方式在古汉语中常见(如“寒冷”、“饥饿”)。
三、用法与语境
- 描述自然气候/环境: 最常用于形容冬季的寒风、冰雪天气或阴冷潮湿的环境。例如:“深冬时节,山间凛凓异常。”
- 营造氛围/感受: 可用于比喻性地描述某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气氛或心理感受,如肃杀、严峻、恐惧等。例如:“战场上的气氛凛凓肃杀。”
- 书面语色彩: 相较于“寒冷”、“冰冷”、“刺骨”,“凛凓”更具书面语色彩和文学性,常见于诗词、散文或较为正式的描述中。
“凛凓”意指极其寒冷,寒气刺骨逼人。它由两个均表寒冷的字“凛”和“凓”同义复合而成,通过叠加强化了寒冷的程度和带来的强烈感受(如战栗、肃杀)。该词带有较强的书面语和文学色彩,常用于描绘严酷的自然环境或营造严峻、令人敬畏的氛围。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对“凛”、“凓”及“凛凓”词条的权威释义。
-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对“凛冽”(与“凛凓”义近)的规范解释。
- 《说文解字》 (汉·许慎 撰):对“凛”字本义的经典解释。
- 《广韵》 (宋·陈彭年 等 重修):对“凓”字本义的记录。
- 汉典网 (zdic.net):综合各类字词典资源,提供“凛”、“凓”的字形、字音、字义及古籍书证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凛凓”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寒冷刺骨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凛凓”指极端的寒冷,强调寒气逼人、深入骨髓的冷感。该词常用于描述冬季严寒或寒风刺骨的环境,也可比喻气氛的冷峻(如冷漠的房间或紧张的会议场景)。
2.古籍用例
- 唐代欧阳詹《回鸾赋》中写道:“颺凛凓以风清,寂澄凝而月静”,描绘寒风凛冽的意境。
- 明代刘基的诗句“泽国凛凓寒欲冻”,形容寒冷到几乎冻结的状态。
3.结构与用法
- 词性:形容词,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描写。
- 近义词:凛冽、严寒、刺骨。
- 使用提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古典文学或特定修辞场景。
4.扩展说明
“凓”单字本义为寒冷(如《广韵》注“力质切,入质,来”),与“凛”组合后强化寒冷程度。需注意该词为生僻词汇,日常交流中更常用“寒冷”“凛冽”等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诗句背景,可参考《回鸾赋》或刘基诗作。
别人正在浏览...
卬然暴谑剥制本初避谗碧眼儿不关风禅户巉刻乘车入鼠穴澄空絺巾次介灯人儿多面体服琐高鉴高空作业光阴似箭冠军国论洪胄环佩花雨肩子借古喻今锦竹吉器潦车铃马礼衣橹楯门阈名籍母位拟制排头朴属辟司徒仆漏千佛山敲吟七方十齐青辂琼舟区区之众三说法商雒苫蓑神禹失过螫手解腕竖儿讼夺谈访貣贷团拜颓墉享堂险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