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蓂莢。 元 吳萊 《寄張子良》詩:“ 舜 殿瞻儀鳳, 堯 階數曆蓂。”參見“ 曆莢 ”。
曆蓂(lì mì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指蓂莢
“蓂”即古代傳說中象征祥瑞的植物“蓂莢”(亦名“曆莢”)。相傳其每月初一至十五每日生一莢,十六至月末每日落一莢,古人以此觀測日期,故稱“曆蓂”。
例:《竹書紀年》載:“堯時蓂莢生于階,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後日落一莢。”
引申為日曆或時間的代稱
因蓂莢的枯榮規律與月相周期吻合,後世以“曆蓂”借指曆法、月份或光陰流轉。
例:唐代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詩:“節晦蓂全落,春遲柳暗催。”
蓂莢被視為太平盛世的象征,多見于古籍對賢明統治的記載,如《宋書·符瑞志》稱其為“王者勤政則生”的吉兆。
其自然規律體現了古人對天文曆法的樸素認知,成為傳統文化中“天人相應”的具象化符號。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曆法史或詩詞鑒賞領域,屬典型的“文化遺存詞彙”。
結論定義
曆蓂是由傳說瑞草“蓂莢”衍生的複合詞,本義指通過蓂莢枯榮記錄時序的自然現象,後抽象為曆法或時間的雅稱,承載古代天文觀測與祥瑞文化的雙重内涵。
參考資料:
“曆蓂”是古代文獻中提到的瑞草名稱,通常與“蓂莢”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讀音與結構
詞義來源
“曆蓂”即“蓂莢”,傳說為堯時的一種瑞草。其葉片每日生一莢,至月半則生十五莢;此後每日落一莢,至月末盡落。古人通過觀察其變化記錄時日,故稱“曆莢”()。
“曆蓂”是古代神話中與曆法相關的植物詞彙,需注意其讀音(míng)與特定文化背景的聯繫。如需更全面的文獻記載,可參考《漢典》或《說文解字》等工具書。
榜帖匾打側卓草苴澈骨塵埃充起初基楚語戴孝擔鼓刀下留人诋諆地獄變相東箭南金東經都伯鬥蝸角斷落恩榮并濟範疇反掌發作非災忿忿鳳眼窗敢谏鼓感傷嗝頓恭饬鍋灰扢秃海不波溢喉唇懷真抱素混水撈魚戒定咭溜搭剌列甯室臨極龍星芒彩冒大不韪彌兵鳴野食蘋鰟鮍洽友輕民權正阙違三頭六證逝言碎芳雖故騰沸體範外場面王面文梓無萱閑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