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言的意思、逝言的詳細解釋
逝言的解釋
往者之言。《文選·陸機<贈弟士龍>詩》:“慷慨逝言感,徘徊居情育。” 李善 注:“言慷慨不平,逝者之言多感。” 呂延濟 注:“慷慨歎息,往者之言多感。”
詞語分解
- 逝的解釋 逝 ì 過去,往:逝去。逝川(逝去的流水,喻過去了的歲月或事物)。光陰易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死,多用于對死者的敬意:逝世。長逝。仙逝。 古同“誓”,表決心之詞。 筆畫數:; 部首:辶;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
專業解析
“逝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單字“逝”和“言”的本義及組合來理解。
一、單字釋義
-
逝 (shì):
- 本義: 往、去。《說文解字》:“逝,往也。” 指離開、消逝、過去。
- 引申義:
- 死亡、逝世(委婉說法)。如“仙逝”、“長逝”。
- 時間、水流等過去。如“時光易逝”、“逝者如斯夫”。
- 跑、奔馳。如“倏爾而逝”。
- 參考來源: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
言 (yán):
- 本義: 說、說話。《說文解字》:“直言曰言。” 指言語、話語。
- 引申義:
- 言論、主張。如“一家之言”、“言為心聲”。
- 一個字或一句話。如“五言詩”、“一言以蔽之”。
- 表達、陳述。如“言之有理”、“言歸于好”。
- 參考來源: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二、詞彙“逝言”釋義
将“逝”與“言”組合,“逝言”通常指:
-
已消逝的言論或話語: 指過去曾經說過,但現在已經不再被提及、被遺忘或被時間淹沒的話語。強調言語的時效性和消逝性。
- 例: 那些古人的忠告,如今已成逝言,無人記取。
- 參考來源: 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86-1994. (該詞典收錄了“逝言”詞條,釋義為“誓詞。逝,通‘誓’。” 此釋義基于通假用法,較為罕見。更常見的理解是字面組合義“逝去的言語”。對于其作為“誓詞”的用法,可參考古代文獻如《詩經》中“逝”通“誓”的用例。)
-
(古義,通假) 誓詞、誓言: 在古代文獻中,“逝”有時通假為“誓”。因此,“逝言”可理解為“誓言”,即鄭重立下的諾言或決心。這是基于古音通假的特殊用法,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 例: 《詩經·邶風·谷風》:“毋逝我梁,毋發我笱。” (此處“逝”通“誓”,意為“不要發誓破壞我的魚梁...”)
- 參考來源: 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1988. (在解釋“逝”字時,會注明其通“誓”的用法);王力 等.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商務印書館, 2005.
“逝言”的核心含義是“逝去的言語”,指過去所說、現已不再流傳或被遺忘的話語。在特定的古代文獻語境中,它也可能通過通假理解為“誓言”。在現代漢語理解和運用中,其“逝去的言語”的含義更為直接和常見。
網絡擴展解釋
“逝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
基本釋義
指往者之言(即過去說過的話或已故者的言論),拼音為 。
- “逝”指時間流逝或死亡(如“歲月易逝”“病逝”);
- “言”即言語、話語(如“諾言”“發言”)。
-
古典出處與情感色彩
該詞源自《文選·陸機〈贈弟士龍〉詩》中的“慷慨逝言感,徘徊居情育”。
- 李善注:“逝者之言多感”,強調對過往言論的感慨;
- 呂延濟注:“慷慨歎息,往者之言多感”,進一步體現其遺憾、感傷的情感基調。
-
現代擴展義
在文學和日常語境中,可引申為已消失或不再被提及的話語,常用于表達對過往言論或事物的追憶與怅惘。
“逝言”兼具古典意蘊與現代延伸,既指向具體的過往言論,也承載對時間流逝的哲思。如需查看更多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陸機詩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武子白青鮑夕陽閉戶讀書懲羹吹虀誠恕惡卧方麯粉花奮擲幹澀更爽哏絕苟利官材悍暴赫連刀戽鬥鑒道箋紙矯躩腳鐐劫縛潔悫積習難除眷任開船嗑牙夔夔擽撲斂局連澍盧生馬陵削樹盲史沒了落摸拟驽才泮宮刨祖墳繦褓歉歲前兆情靈色斯紹酒缌服蘇幙遮太上玄元皇帝體法提念痛罵同日而語透劍門五種校覆遐尚恓恻希恩熙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