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鰟鮍的意思、鰟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鰟鮍的解釋

魚名。魚綱鯉科。體形跟鲫魚相似,比鲫魚小。眼有彩色光澤,背面淡綠色,略帶藍色的閃光,腹面銀白色。生活在淡水中,吃水生植物,卵産在蚌殼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鰟鮍”是“鳑鲏”的異體字寫法,指代鯉科鳑鲏亞科(Rhodeinae)的一類小型淡水魚。這類魚具有以下特點:

  1. 形态特征 體長3-10厘米,側扁呈卵圓形,體表常帶金屬光澤。繁殖期雄魚會呈現鮮豔的婚姻色,如橙紅、藍綠等斑紋。

  2. 生态習性 與河蚌存在獨特共生關系:雌魚通過産卵管将卵産入河蚌鰓腔,雄魚隨後排精使卵受精。河蚌幼體(鈎介幼蟲)也會附着在魚體上完成發育。

  3.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于東亞,我國除青藏高原外各水域均有分布。常見種類包括高體鳑鲏、中華鳑鲏、方氏鳑鲏等。

  4. 文化價值 • 生态指标:對水質敏感,可作為水域環境監測物種 • 觀賞價值:2002年起成為水族市場熱門原生觀賞魚 • 科研意義:研究魚類與貝類協同進化的經典案例

需注意該名稱存在地域差異,部分地區稱為“四方皮”“鏡魚”。因體型較小,雖可食用但經濟價值有限,現多作為觀賞魚保護。

網絡擴展解釋二

《鰟鮍》相關信息

1.詞義:《鰟鮍》(pāng pí)是一種代表魚類的名稱。它指的是一種體形平扁、頭部扁平、吻端圓鈍的淡水魚。鰟鮍通常栖息在河流和湖泊中,對水質要求較高。

2.拆分部首和筆畫:《鰟鮍》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魚(魚)和頁(頁)。魚部表示與魚相關,頁部表示與頭部有關。共有18畫。

3.來源:《鰟鮍》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字典《說文解字》中。該字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周朝初年,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曆史。

4.繁體:《鰟鮍》在繁體字中保持了相同的字形和意義。

5.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結構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古時的《鰟鮍》字由魚和釆(采)兩個部分組成,表示捕撈魚類。

6.例句:他在湖中捕撈到一條大鰟鮍。

7.組詞:鰟鮍型、鰟鮍類、鰟鮍科。

8.近義詞:鲂鮄(fáng fú)、鲄鮄(hé fú)。

9.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