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谏鼓的意思、敢谏鼓的詳細解釋
敢谏鼓的解釋
即登聞鼓。進谏者所擊之鼓。 宋 範仲淹 《帝王好尚論》:“ 堯 設敢諫鼓,建進善旌。”參見“ 登聞鼓 ”。
詞語分解
- 敢的解釋 敢 ǎ 有勇氣,有膽量:勇敢。果敢。敢闖。敢死隊。敢作敢為。敢怒而不敢言。 謙辭,“不敢”的簡稱,冒昧的意思:敢問。敢請。敢煩。 方言,莫非:敢許。敢怕。敢是哥哥回來了? 筆畫數:; 部首:攵; 筆
- 谏鼓的解釋 設于朝廷供進谏者敲擊以聞的鼓。《管子·桓公問》:“ 舜 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禹 立諫鼓於朝,而備訊唉。”《新唐書·裴谞傳》:“ 諝 上疏曰:‘諫鼓、謗木之設,所以達幽枉,延直言。’” 唐 唐孫
網絡擴展解釋
“敢谏鼓”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種象征性設置,主要用于鼓勵臣民向君主進谏。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敢谏鼓是古代帝王在宮門外設置的鼓,供百姓或臣子擊鼓以直接向君主進谏。其核心含義是“勇于直言勸谏”,體現了古代政治中重視民意、廣開言路的理念。
2.曆史起源
- 堯舜時期:據《淮南子·主術訓》記載,堯曾設置“敢谏之鼓”,舜則立“诽謗之木”(即華表的前身),以此鼓勵民衆提出批評建議。
- 西漢時期:文帝三年(前177年)在未央宮承明殿繪制“敢谏鼓”等符號,象征吏治清明。
3.功能與意義
- 民意通道:百姓或官員擊鼓後,君主需親自聽取谏言,确保下情上達。
- 政治象征:成為君主開明納谏的标志,如《後漢書》提到“谏鼓謗木,立之于朝”,強調其政治示範作用。
4.相關文獻與演變
- 宋代範仲淹在《帝王好尚論》中提及“堯設敢谏鼓”,說明其影響延續至後世。
- 後世“登聞鼓”制度可能由此演變而來,但兩者具體形式與功能存在差異。
5.文化價值
敢谏鼓不僅是一種制度,更代表了中國古代“以民為本”的政治理想。通過這一設置,君主展現了對民意的尊重,也為後世樹立了納谏如流的典範。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文獻原文,可參考《淮南子》《後漢書》等古籍,或查閱臨汾新聞網等權威來源的詳細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敢谏鼓: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勇敢地向上級提出建議或批評。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相關内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敢:組成部首為攵,總共有8畫;
- 谏:組成部首為讠,總共有12畫;
- 鼓:組成部首為鼓,總共有14畫。
來源:
敢谏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它強調了人們要有勇氣,以及敢于向上級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繁體:
敢谏鼓的繁體字為「敢諫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敢谏鼓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基本的意義和拼寫并沒有改變。
例句:
他敢谏鼓,向領導提出了改進方案。
組詞:
敢言、敢為、鼓勵、鼓舞。
近義詞:
奇談、直言、直谏。
反義詞:
默許、唯命是從。
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幫到你!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