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制身為戒,慎心為定。 唐 道宣 《淨心誡觀法》二:“一切苦因果,財色為本;一切樂因果,戒定為本。” 唐 王維 《同崔興宗送衡嶽瑗公南歸》詩:“一施傳心法,唯将戒定還。”
“戒定”是佛教術語,包含“戒”與“定”兩個核心概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戒定”指通過持守戒律(制身)來約束行為,通過禅定(慎心)來修持内心的平靜,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基礎。它強調由外在行為規範到内在心性調伏的過程。
戒(jiè)
定(dìng)
佛教認為“戒為定基,定能生慧”,即持戒是禅定的基礎,禅定又能引發智慧。唐代王維的詩句“一施傳心法,唯将戒定還”便體現了這一修行次第。
佛教經典《淨心誡觀法》提到:“一切樂因果,戒定為本。”說明持戒修定是離苦得樂的根本途徑。
“戒定”不僅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也體現了行為規範與心性修養的統一性。
戒定是漢字中的一個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戒和定。戒的部首是戈,總筆畫為5,定的部首是宀,總筆畫為8。
戒指的來源是邊界守衛所用的戈棍,用于提醒邊界守衛保持警惕。而定指的是穩定、平靜的狀态。合起來,戒定表示警惕謹慎和内心平靜的境地。
《戒定》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戒定」。
古時的漢字寫法較為複雜,而《戒定》在古代寫法中是「截訂」,形狀不同于現代寫法,但其意義相同。
例句:
1. 忍者需要保持全方位的戒定,以便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冷靜。
2. 古代修行人常常通過打坐來達到戒定的狀态。
組詞:
1. 平戒:指平穩地戒除某種不良習慣或疾病。
2. 四戒:指佛教中的四種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3. 忏戒:指對過去的過錯或罪行表示悔過并進行補救。
近義詞:
戒定的近義詞包括沉穩、安定、冷靜、謹慎。
反義詞:
戒定的反義詞包括沖動、浮躁、魯莽、恍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