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六沴的意思、六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六沴的解釋

謂六氣不和。氣不和而相傷為沴。《尚書大傳》卷三:“維時洪祀,六沴用咎于下,是用知不畏而神之怒。”《漢書·孔光傳》:“其傳曰:‘時則有日月亂行’……又曰:‘六沴之作’,歲之朝曰三朝,其應至重。” 顔師古 注:“沴,惡氣也。” 晉 陸機 《愍懷太子诔》:“精感六沴,咎徵紫房。” 宋 蘇轼 《禦試制科策》:“夫五行之相沴,本不至於六,六沴者,起於諸儒欲以六極分配五行,於是始以皇極附益而為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六沴”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哲學和醫學觀念的複合詞,特指自然界六種異常之氣(或稱惡氣、災氣)對人體的侵害及其引發的疾病或災害。其核心含義可拆解如下:

  1. 字義解析:

    • 六: 數詞,指代具體的六種類型。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六”常與“五行”(金、木、水、火、土)及其衍生概念相關,有時也指“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的異常狀态。
    • 沴 (lì): 本義指水流不暢,引申為惡氣、災氣、邪氣、不和之氣。特指天地四時之氣反常、不和順的狀态。《說文解字》釋“沴”為“水不利也”,段玉裁注引申為“氣不和而相傷害”。《漢書·五行志》雲:“氣相傷謂之沴…沴猶臨莅,不和意也。”意指天地陰陽之氣相互侵害、不調狀态。
  2. 合成詞義: “六沴”即指六種不和順的災異之氣。這六種氣通常被認為是導緻自然災害(如旱、澇、風災、疫病等)和人體疾病(尤其是流行性疾病)的根源。它體現了古人“天人感應”的思想,認為自然界的異常變化(氣的不和)會直接感應到人體和社會,帶來災禍。

  3. 具體所指: 在古籍中,“六沴”的具體所指略有差異,但核心都與五行學說和六氣學說相關聯:

    • 五行失序說: 最常見的是指金沴、木沴、水沴、火沴、土沴,加上人沴(或陰陽沴),合稱六沴。這是基于五行(金、木、水、火、土)運行失常,各自産生惡氣,再加上人間失德或陰陽失調産生的惡氣。
    • 六氣異常說: 有時也指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自然界之氣的過度或不及(即“六淫”),當其成為緻病因素,嚴重危害人體時,也可視為“沴”氣。
    • 災害表征說: 也有将“六沴”直接對應六種自然災害,如《漢書·孔光傳》提到“六沴之作”,顔師古注引孟康曰:“沴,害也。謂皇極五行之氣相沴害也。”雖未明确列出六種,但意指五行失序導緻的各類災害。
  4. 引申與運用:

    • 災異論: “六沴”是古代災異學說的重要概念,常出現在史書《五行志》中,用于解釋和記錄異常天象、自然災害與社會動蕩,認為這是上天對人間失政的警示。
    • 病因學: 在中醫理論中,“六沴”的思想與“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緻病學說相通,指外界異常氣候或病邪侵襲人體導緻疾病流行。
    • 哲學觀念: 它反映了古人将自然現象、人體健康與社會政治緊密聯繫的整體宇宙觀和“氣論”哲學。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書·五行志》:是記載和闡釋“六沴”及相關災異理論的最重要原始文獻之一。其中詳細論述了五行失序、氣相傷害(沴)與各類災異的關系。例如:“凡草木之類謂之妖…蟲豸之類謂之孽…及六畜謂之禍…及人謂之疴。疴,病貌,言浸深也。甚則異物生,謂之眚;自外來,謂之祥…氣相傷謂之沴。”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2. 《說文解字》及段玉裁注:提供了“沴”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的核心解釋。 (來源: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漢語大詞典》:對“六沴”有較為精煉的定義:“謂六氣不和。氣不和而相傷為沴。”并引用了《漢書》的相關内容。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4. 《中國古代哲學辭典》/《中國哲學大辭典》:此類專業辭典在解釋“氣”、“五行”、“災異”等條目時,會涉及“沴”和“六沴”的概念及其哲學背景。 (來源:相關專業辭典,如方克立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 《黃帝内經》(特别是運氣七篇如《素問·氣交變大論》等):雖然未直接使用“六沴”一詞,但其關于五運六氣失常(太過、不及、勝複郁發)導緻自然界異常變化和人體疾病的理論,是理解“六沴”思想在醫學領域應用的直接理論基礎。 (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黃帝内經素問校注》等權威校注本)

“六沴”是中國古代哲學、醫學和災異學說中的專有名詞,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及陰陽(或人倫)之氣失和而産生的六種惡氣、災氣。這些不和之氣被視為引發自然災害(如旱澇、風災、蟲害)和人間疾疫(尤其是流行病)的根源,體現了“天人感應”和“氣論”的宇宙觀。其核心文獻依據主要來自《漢書·五行志》及相關的傳統哲學、醫學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六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根據傳統文獻,六沴指六氣不和,即自然界六種基本氣候(通常指陰、陽、風、雨、晦、明)的異常狀态,導緻災害或破壞。其中“沴”(lì)本義為氣運不調、五行相克,引申為災害、反常現象。

詳細解析

  1. 詞源構成

    • “六”代指六氣(古代哲學概念,與自然運行相關);
    • “沴”強調氣運紊亂後的負面影響,如《漢書》中“氣相傷謂之沴”。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自然或社會的異常狀态,如古籍中“六沴作祟,災異頻發”,或中醫理論中人體内氣機失調的病理現象。

  3. 常見誤解
    部分現代解釋将“沴”誤讀為“水流湍急”,實為引申比喻(如用水的激烈流動類比災害的沖擊力),需結合語境區分。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對“沴”的注解,或《漢書·五行志》中關于“六沴”的災害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

愛民如子安緝波及陳娥愁苗船家觸蠻摧圮大恺鴠鳥端俨笃念舵位番身繙讨發日敕封賦溉汲幹休候教渾濛蹇廢見告将帥金鞲咎由自取舉國上下抗絕康梁犒勤扣絃臉潮練達老成黎幔慢忘弭蓋目中無人盤突謙語奇南香熱糊揉藍森幻啬事深默詩源水仙伯頌磬索取通信班吞吐外戶亡羊補牢圍墾渥沃侮手無異湘魚心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