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pread to]∶擴散到;傳播到
疾病波及全島
(2) [involve;affect]∶影響到
經濟危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1).擴散到;傳播到。《國語·晉語四》:“其波及 晉國 者,君之餘之,又何以報?”《魏書·天象志三》:“其餘災波及 晉 魏 ,仍其兵革之禍。” 清 李漁 《奈何天·錫祺》:“我們三個,一齊具疏,求上帝推男子之愛,波及婦人,免他輪迴一轉。” 吳玉章 《論辛亥革命》:“這個運動波及十多個省的大小城市。”
(2).影響到;牽連到。 唐 柳宗元 《與友人論為文書》:“其間耗費簡劄,役用心神者,其可數乎?登文章之籙,波及後代,越不過數十人耳。”《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忏悔》:“君今日之禍,波及妻子。” 曹亞伯 《武昌革命真史·武昌起義》:“設此營兵士受革命軍波及,反受危險,不若将輜重營全體帶至 漢口 清靜地方集合,再從長計議。”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十章:“有些不明了政策,怕波及自己而自6*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波及漢語 快速查詢。
“波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影響或效應像水波擴散一樣逐漸牽連到其他事物或範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擴散與傳播
指事物(如事件、現象、危機等)的影響範圍逐漸擴大,如水波擴散般傳遞到原本未直接關聯的領域或群體。例如:
“經濟危機波及全球”。
牽連與關聯
強調間接影響或被動卷入,而非主動涉及。例如:
“某企業的決策失誤波及上下遊産業鍊”。
古代文獻:
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原指水波擴散到晉國,後引申為間接影響。
唐代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中擴展為“影響後代”。
現代用法:
多用于描述社會事件、經濟波動、自然災害等産生的連鎖反應。例如:
“供應鍊中斷波及多個行業”。
詞語 | 區别 |
---|---|
涉及 | 強調直接關聯或主動參與(如“案件涉及三人”)。 |
影響 | 範圍更廣,包含直接和間接作用(如“政策影響民生”)。 |
“波及”強調間接性、擴散性的影響,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範圍與程度。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現代經濟場景,可參考《左傳》或供應鍊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